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日本斯拉夫研究专家松里公孝访问世历所

2013-10-22

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会见松里公孝教授

松里公孝教授作报告

  2013年10月15日,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松里公孝(Kimitaka Matsuzato)教授应邀访问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会见了松里公孝教授,对他的再次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会见结束后,松里公孝教授用俄日两种语言作了题为《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者,还是集体主义的个人主义者——有关俄国农村公社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世界历史所七楼会议室举行,由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主持,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世界历史跨学科研究室的部分科研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松里公孝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苏联解体以来俄国、欧美、日本等国学者对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许多观点颇具新意,站在了世界村社问题研究的学术前沿。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前中国学术界在谈到俄国村社的时候,反复提及村社的主要特征是集体主义,而未能强调村社固有的个人主义的成分。而松里教授强调,村社其实是土地集体占有和农民个体劳动(或以家庭为中心的个体农户的劳动)的有机结合,劳动的收益(即劳动成果)归每个家庭所有。因此,在村社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与后来取代村社的集体农庄不同,在集体农庄里,农民的劳动成果几乎完全归国家所有。

  第二,以前中国学术界除了经常提及村社的集体主义特征外,还经常提到村社的平均主义特征,松里教授认为,土地重分并没有一直按照平均主义原则,最为平均主义的土地重分标准——按人口平分——只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才在欧俄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标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村社一直按照生产工具的数量来分配土地,如牲口数量、男丁数量等。

  第三,松里教授指出,历史学家兹里亚诺夫(П.Н. Зырянов)认为,如果村社农民足够富裕,经济上能有足够的保障,村社作为村社成员集体生存的保障,是可以自然解体的。但是,在俄国历史上,任何强迫农民走纯粹集体主义或纯粹个人主义道路(而不是二者结合道路)的尝试,都注定失败。斯托雷平没有完成农业的个人主义化任务,因为其村社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到,村社还是农民集体生存的保障。

  讲座结束后,与会者就如何界定村社的概念、如何评价村社、苏联农业集体化消灭村社的原因、村社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松里教授认真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独特的研究视角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一致认为,教授的讲座开阔了大家的视野,让中国学者了解了该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并希望松里教授能多来世界历史研究所与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

  松里公孝教授198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后到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工作。曾师从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兹里亚诺夫(П.Н. Зырянов)研究员。松里公孝教授不管从语言能力(熟练掌握英语、俄语、乌克兰语、波兰语、立陶宛语等语种),还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海外的声誉,都在日本属于顶尖水平,被称为日本“斯拉夫研究第一人”,在东亚乃至世界斯拉夫学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博士后 赵旭黎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