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为青年学者讲“如何做人做学问”

2013-11-26

 

  2013年1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在世界历史研究所为新近入职的年轻学者及博士后进行了题为“如何做人做学问”的讲座。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参加并主持本次讲座。

  张顺洪研究员首先感谢廖学盛先生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青年学者进行座谈,并对他的经历做了简单介绍。

  廖先生首先谈了历史研究工作者要将历史同现实紧密结合的必要性。他说,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稳中求进的同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断面临着各种新挑战和困难。社会上各种思潮空前活跃,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仍然有很大影响。这种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否定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攻击、诬蔑、抹黑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显然与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则——“实事求是”相悖,它没有从历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理论战线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历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敢于坚持真理,对于扭曲、歪曲历史的思想和行为予以抨击,进而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我们要牢记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

  随后,廖先生向在座的青年学者介绍了世界历史研究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以及他本人的学习经历和在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谈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历史所的研究人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凭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地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他鼓励青年学者们珍惜现有的良好条件,抓紧时间,努力钻研,多出高品质的研究成果。他还语重心长地对在座青年学者说,要做好世界历史研究所的接班人。

  接着,廖先生就如何做学问这一问题,向在座的青年学者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要多读书看报。特别是,必须加强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为此,他推荐了《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文摘》、《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纸、学术刊物。建议至少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掌握最新的理论界研究动态。另外,平时还要多翻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二,要增强外语能力。做世界历史研究,要求至少掌握三门外语,同时还要加强中文写作训练。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外语,只要持之以恒,应该不出三年就可以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只有掌握好语言工具,才能更好地阅读和研究原始文献,并且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现规律性。

  第三,要拓展知识面。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四,要能吃苦。学习研究历史没有捷径,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科研人员要不断打基础。基础打得深,才能在课题的研究中挖得深。对自己要求高,成就会越高。

  第五,科学研究要诚实,要敢于求真。

  讲座结束前,廖先生还热情回答了在座青年学者们的相关提问。

  张顺洪研究员在讲座结束后鼓励青年学者要向廖先生学习,努力打好基本功,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抓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的新机遇和外国世界历史学发展的新机遇。世界历史研究所将积极为青年学者创造更多的出国学习交流机会。同时,张顺洪研究员也鼓励大家在学习外语时要学以致用,最好是通过申请一项课题来提高一门外语的水平,这样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也基本掌握了一门外语。

  (西欧北美研究室 王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