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古代中世纪史室举办“新方法、新材料、新认识”学术报告会

2014-01-27

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袁靖研究员

  2013年12月17日,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举办了题为《新方法、新材料、新认识》的学术报告会,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的袁靖研究员。袁靖研究员是我国科技考古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这次报告中以中国考古学为例论述了科技考古在当代考古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袁靖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科技考古的定义、特征及学术价值,接着介绍了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他指出,科技考古是依据考古学的研究思路,采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对考古遗址所在区域进行调查、取样和研究。科技考古利用众多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遗迹和遗物进行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研究,让考古学者得到比以往的研究手段更丰富、更具体、更准确的定量统计数据,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传统考古学研究的视角和领域,提升考古学研究的效率、深度与精度。

  科技考古的研究对象包括遗址的空间信息、遗址遗物的绝对年代、古代自然环境特征、人类的体质特征的演变、人类的多种生存活动以及生产和社会行为特征等。科技考古学中包含了许多以往的考古学无法涉猎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考古学方法的运用推动了传统考古学的发展,使传统考古学研究得到深化和升华。同时,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自然科学史等自然科学的研究人员也可以从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中获取珍贵的资料和有益的启示。

  袁靖研究员在报告中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例,为我们展现了科技考古的应用实例。比如,依据碳十四年代学研究方法,重新分析了公元前3500—前2000年中国各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具体年代,提出了有必要重建年代学框架;根据环境考古研究,以二里头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貌及河道变迁为例,展现了史前至文明早期人类生活环境及考古文化的分布特征。袁靖研究员还介绍了公元前3500-前1500年人类获取重要生产生活资源的途径、重要遗址金属资源的开发及其利用、山东地区商代盐业遗址等专题的研究成果。他介绍了公元前3500-前1500年间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作物、家畜的种类、比例及其演变;家畜DNA和食性分析、锶同位素研究;冶金工艺技术、制陶技术、石器制作技术、制玉工艺技术等生业发展状况,指出进行生业状况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南北方发展的特征、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袁靖研究员从科技考古学的角度,将中国古代文明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归纳为:(1)自公元前3500年以来,各个地区技术与生业的稳定发展为复杂化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2)自公元前2500年以来,中原地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开始了这个地区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进程。(3)新技术、新的生产力的交流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经济基础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是其他地区文化发展过程出现波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袁靖研究员指出,应该全力推动围绕单个遗址开展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把握该遗址技术与生业状况的全貌;各个领域的研究在单个遗址开展取样工作时,要考虑考古背景,尽量争取面面俱到。当然,当前科技考古学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把握各个地区的各个文化的技术与生业状况,需要属于该文化的多个遗址的研究结果作为支撑;另外还有一些地区的科技考古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存在需要填补的学术空白点。

  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全体研究人员和其他研究室的部分成员参加了报告会。与会学者就科技考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袁靖研究员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新动向,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 孙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