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教授穆启乐夫妇(Mutschlers)访问世界历史研究所
2014-01-26
Fritz-Heiner Mutschler(穆启乐)教授
Hanna Roszkowska -Mutschler教授
学术报告会现场
2013年12月28日,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教授穆启乐夫妇应邀访问世界历史所并做学术报告。
Fritz-Heiner Mutschler(穆启乐)教授毕业于海德堡大学古典学系,长期从事古代希腊语、拉丁语与希腊罗马历史文化教学和研究活动,曾经担任德国德雷斯顿大学古典学系系主任、教授。2011年开始被北京大学聘为历史系教授,教授高级古代希腊语和拉丁语课程。Hanna Roszkowska -Mutschler教授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长期从事赫梯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参与德语-赫梯语词典和赫梯文献翻译研究工作。
穆启乐教授做了题为“普世主义与公共精神:对希腊和罗马史学的若干思考”的学术报告。穆启乐教授选取希罗多德(Herodotus)、修昔底德(Thucydides)、波利比乌斯(Polybius)三位重要希腊史家和撒路斯特(Sallust)、李维(Livy)、塔西佗(Tacitus)三位较有代表性的罗马史家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并分析了希腊和拉丁史学在认识视野方面体现出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穆教授认为,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与波利比乌斯三位希腊史家尽管在其作品体裁与介绍对象等方面存在着区别,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站在普世主义的立场上去观察历史,将其所记载的历史事件视为整部人类历史中的一个环节和各种文明兴衰交替过程中的片断,并把他们笔下的希腊史事看作反映了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范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撒路斯特、李维与塔西佗这三位拉丁史家虽然都注意将自己叙述的内容置于罗马通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但他们的认知视野却主要罗马为中心。罗马文明自身的发展历史是他们唯一关心的研究对象。穆启乐教授进一步指出,希腊与罗马的历史学家们在认知视野方面体现出的这种差异性与他们所身处其中的地缘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城邦林立格局中的希腊知识精英们可以相对容易地在其他城邦乃至希腊境外(如波斯帝国)取得立足之地和生存空间,他们对其己母邦的忠诚并不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在罗马已成为整个地中海世界霸主的政治环境下,罗马的史学家们基本只能以关注罗马本身的历史发展走向和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罗马政治为己任。总之,地缘政治背景的差异致使希腊与罗马的史学家们在构建、发展各自的认知视野时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Hanna Roszkowska -Mutschler教授的学术报告题目是“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一世和穆尔西里二世年鉴文献比较研究”。教授首先介绍了赫梯年鉴文献研究的基本状况,指出年鉴研究是赫梯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因其文献内容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而且年鉴体裁有助于研究赫梯史学方法,以往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年鉴的词汇描述和定义、年鉴文献的翻译和注释、年鉴与行迹文献的版本和年代、年鉴文献的史学方法论特征、赫梯史学编纂方法研究及赫梯与旧约圣经史学编纂方法的比较研究等方面。教授进一步指出,已经发现的年鉴和国王行迹文献数量众多,但是学界对于这类文献的沿革和对比研究并不充分。教授选取赫梯古王国哈图西里一世六年年鉴的新王国时期版本和新王国穆尔西里二世十年年鉴两篇文献进行了对比研究。她指出二者在文献的基本结构、格式要素、内容要素和社会作用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和延续性特征。哈图西里一世年鉴的新王国文本不仅仅是出于保留古王国国王功业的记忆,留存后世的目的,而且还明显具有利益诉求,穆尔西里二世年鉴展示了当时赫梯历史、宗教和文学传承传统。哈图西里一世年鉴的文学观念以及内容都说明穆尔西里二世(或者他的书记官员)可能有意识地以该文献为模板。哈图西里和穆尔西里可能因相同目标开创了这样一种新的文献类型——在赫梯神祇阿瑞纳太阳女神前供奉国王行迹。因此,两篇文献的社会功能首先表现为宗教用途,目的是感谢女神过去给予的支持,希望未来继续给予支持。尽管能够获准进入神庙的观众十分有限,但是它反映了文献的重要政治地位,告诉人们它们的作者拥有崇高特权和声望。
世界历史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9位成员参加报告会,并就古代文献的史学价值、文献对比的角度和方法、文献的社会和宗教功能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室 刘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