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首都社会治安管理创新课题组召开调研论证会

2014-01-26

  2014年1月13—1月15日,“首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协同创新——维稳组”在京召开“首都社会治安管理创新项目组”调研论证会。来自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等单位的17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协同创新是胡锦涛同志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的提出的新要求、新观念。“协同创新”就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校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2013年9月份,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为北京市首批培育的15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由北京工业大学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工委以及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共7家单位共同建立,主要围绕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战略需求,分别从社会建设与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基层社会治理、人口管理以及社会稳定研究等四个协同创新方向展开。此次会议是中心“维稳组”“首都社会治安管理创新项目组”主持召开的调研论证会。

  1月13日,会议首先由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杨茹教授进行课题调研动员。其后,中国社科院国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学所研究所研究员石秀印作题为“关于我国社会矛盾化解的几点思考”发言。他分析了近期出现的一些工人群体事件,提出“社会福利、集体协商、基层民主是化解群体矛盾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立茀在会议上作了题为 “对苏联东欧国家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几点思考”的报告。黄立茀从时间与空间视角对社会稳定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影响苏联东欧国家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六种矛盾、苏联东欧国家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四种类型,提出了三点结论。北工大人文学院法律系系主任张荆教授以“突发性群体事件与政府治理”为题进行了讲演,他运用大量数据分析了近10年群体性事件的变化趋势、分类、特征,介绍国外治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帕森斯六级模式”,提出了针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五点思考,即利益诉求的复杂性;诉求随事件的发展而变化;群体性事件喷发路经选择;以族群为特征的群体性事件与农民工融入城市;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法律与现实的冲突。

  1月14日,会议继续召开。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闫耀军教授以“北京社会治安管理与预警机制研究”为题讲演,闫耀军教授介绍了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与北京市市公安局合作研究的“北京社会治安管理与预警机制”专利软件,该软件对数年北京市公安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了犯罪时间、地点、犯罪类型的规律性,为建立预防犯罪机制提供了依据。北工大人文学院法律系教授张荆就“首都社会治安与管理机制研究——2013年北京社会治安建设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为题发表演讲。张荆分析了2008~2013年北京刑事立案数、种类、特点,犯罪原因,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提出首都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几位学者学术演讲之后,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辩论。

  在学术演讲的基础上,课题组对“首都社会治安管理创新”项目进行了分析论证,制定了项目调研方案。

  项目组将出版学术专著《海外社会治安管理机制研究》。

  (秋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