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一次富有成效的社会调研

2014-04-02

——世界历史所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社会调研汇报会

吴必康研究员

2013年12月11~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带队,世界历史所部分参加创新工程成员组成的国情调研组,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县、钦州市钦南区、北海市合浦县等地进行了社会调研。2014年3月25日,吴必康研究员代表调研组向全所职工汇报了这次社会调研的情况。他指出,这次调研是一项四好工程,即准备好,平安好,简朴好,成果好。

一、本次调研的背景与意义

黄立茀研究员

 汇报会由黄立茀研究员主持。她首先阐述了所领导对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相互促进”调研题目的理解。她说,改革开放至今已30余年,由于向市场经济转型,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上出现了利益多元、矛盾多发的状况,在全国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在体制转型继续、改革不断深入、诸多矛盾需要解决的背景下,社会稳定,与改革、发展并行,成为当代中国三大社会主题之一。中国社科院是党中央的智囊团思想库,作为社科院的学者,用自己的研究为现实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部分研究室的学者设计了“近代以来各国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这一创新研究项目,希望探讨欧美、亚非拉、苏联东欧等国社会稳定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不同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宗教国家社会稳定的规律,为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借鉴。社科院要求,社会调研要更好地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个定位”,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着力培养了解国情、“接地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了使创新项目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所领导根据院里的要求,结合本所创新研究的题目,设计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的调研项目。黄立茀认为,上述考量是她理解的这次社会调研活动的背景。

  吴必康在报告中,首先从科研工作特点的视角指出了这次调研的意义。他说,对于从事世界历史研究的学者来说,日常的工作主要就是读书、思考、写作。这有其优势,但也有其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恐怕就是和社会现实的疏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调研意义很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接地气。通过接触中国基层的现实,使学者的心沉潜下来。第二,长见识。通过了解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民众、干部的诉求、期盼或者怨言,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第三,利研究。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学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历史研究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

  本次调研的题目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的经验”,这既体现了广泛性、前沿性,也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应该说,这是一个适合研究的好题目。对于这样一个题目的相关内容,必须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宏观把握。对此,吴必康研究员提出了一些看法,介绍了一些情况。他指出,所谓维稳,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很早就出现了,他们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经济发展和维稳工作的关系,本质上是国家社会的财富生产和分配问题,是利益问题,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社会稳定意味着利益关系的相对平衡,因而维稳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有些国家故意抹黑中国的维稳工作,值得警惕。在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维稳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发挥了历史性的重大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鉴于我国维稳工作的复杂性,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二、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这次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充分,从而保证了调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安排工作和调研准备工作。

  世界历史所副所长任长海(后因故未去调研)负责组织安排工作。在他的带领下,陆晓芳和孙洁等同志精心策划,充分注意细节,提前理顺了调研的各个环节。例如,赴广西之前,她们就反复和广西社科院的同志进行沟通,安排调研路线、食宿交通以及调研对象等。在食宿交通的问题上,她们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考虑节约,因而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没有她们辛勤、细致的劳动,这次调研就没有前提保障。

  同样,负责调研的同志也事先做足了功课。在赵文洪书记的要求下,大家查阅资料,恶补当地的政情、民情,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之上,每个人都准备了和本次调研主题相关的问题。最终,形成文字的问题共有80多个,既涉及具体的细节,也涉及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情况,更有一些高度的理论思考。对于这些问题,吴必康研究员归纳出五个特点:广泛性;具体性;尖锐性;理论性;对当地民众的殷殷关切之情。可以说,这样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正因为有了这些鲜明的问题意识,调研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过,问题设计得再好,也需要讲求方式方法,才能获得对方的配合,得到客观、满意的答案。对此,吴必康研究员提出了在现场提问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就是口气不能高高在上,更不能盛气凌人,要保持低调。第一,要抱着学习的态度;第二,要肯定基层干部的付出和辛劳;第三,提问时口气要委婉,要有事实依据。

三、座谈会和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活动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进入广西之后,调研人员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路、座谈、交流、讨论,直至坐上了返京的飞机。

 本次调研的内容十分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每一个地方都安排两场座谈会,访问了三地的区县机关部门、基层单位,总共进行了6次座谈。座谈的部门涉及政法委、维稳办、公安局、信访办、发改局、民政局、工信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人力与社会保障局、住房建设局、人口计生局、宣传部以及乡政府、村委会、街道办事处和相关企业等,总共听取了40多人的汇报,内容涉及不同的情况,行业广,信息广。同时,调研组还实地考察了村、镇、工厂和区县机关。在陆川县,考察了天网工程,其覆盖全县的监控系统高效、先进,不仅成为破案的利器,而且有效遏制了犯罪活动。同样是在陆川县,考察了信访工作,当地“由上访到上网”,通过上网来解决各类信访问题,令人印象深刻。在陆川县还考察了食品加工厂、农用机械厂。在合浦县,考察了易拉罐生产工厂,其现代化的流水线令人叹为观止。在钦州市,考察了冯子材、刘永福等爱国英雄的旧址,大家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总体而言,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对象既谈经验,也谈苦衷和要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现实情况。其中,有些人的发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例如,钦南区辖下的一个村委会主任慷慨直言,道出了当地农民生活之艰难,以及其他的意见等。这样的基层干部令我们钦佩。当然,由于地位不同、处境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但是应该说,我们确实看到了基层农村在当代背景下的真实情况。

 对于基层真实的情况,调研人员怀着极大的兴趣。在听取汇报时,大家认真做笔记;在自由讨论时,大家踊跃发言。大家普遍觉得,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由于时间紧张,大家经常觉得意犹未尽。因此,在从一地赶赴另一地的旅途中,赵文洪书记就安排大家谈感想、谈体会。在颠簸的大巴车上,大家畅所欲言,对座谈内容进行再消化、再提高。大家或针砭时弊,或提出建设性建议,或谈对自己内心的触动。在这里,思想的火花迸放,忧国忧民的真情流露。在吃饭的时间,赵书记偶尔也安排大家讨论一下。例如,听了那位钦南区村委会主任的汇报后,当晚大家就在饭桌上对相关话题进行议论。由此,大家对中国村一级的基层干部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调研的大部分时间里,当地都是阴雨连绵,寒气逼人,这对调研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赵文洪书记既严格要求,又体贴大家;调研团队的成员们团结协作,相互关照,同时也遵守纪律,严格按照日程安排行事,这一切共同保证了调研的顺利、有序进行。在整个调研期间,调研团队做到了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活泼。

 调研期间,群众路线活动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对此调研人员在当地也有切身体会。当地政府的接待,很少有官话、套话,更多的是实话、心里话,显得务实、简洁、高效。大家普遍感觉,互相没有了应酬上的负担,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了。

四、调研成果

 调研归来后,调研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根据调研的真实感受,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际,撰写了调研报告。应该说,这次调研的成果,就具体体现在一份份调研报告中。针对这次调研的主题,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黄立茀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出了“养稳”的概念,主张以“治未病”理念创新维稳模式,主动解决小的矛盾纠纷,降低维稳成本;姜南指出维稳是一项十分不容易的工作,许多干部素质很高,勤于思考,爱民为民,而对于上访问题要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张红菊以“蔗农的命运”为题,撰写了1.8万字的论文,结合国内外情况进行了深入专业的分析;金海主张大力开展科技维稳,但也指出科技维稳不是万能的,它只会“堵”而不会“疏”;张经纬在报告中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问题,例如干部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抉择、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如何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稳定与改革的关系等,值得深入思考;张跃斌指出社会稳定需要健全的文化建设,并提出信访制度的完善事关我国政治的现代化;王文仙提出“农村安,则中国安”的命题,令人印象深刻;王宏波则指出,社会稳定的因素、种类、规模、发生方式等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密切相关的。当然,闪光的思想还有许多,在此无法一一赘述。

  同时应该强调,本次调研的成果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成果是无形的。这次调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各位调研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科研产生着积极影响。这一点,在吴必康研究员的总结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认为,这次调研活动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有深度,有真实感受,有比较好的见解;第二,“不仅增强了对国情和现实的了解,促进了对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的思考,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对祖国大地的深厚感情和无限热爱”;第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研究分析,取得了双向互利的良性循环;第四,关心民间疾苦,关心社会发展变化,关心中国的未来。

  最后,吴必康研究员建议,作为个人辛勤劳动的成果,调研报告应该尽量予以公开发表。

  吴必康研究员的报告结束之后,本所研究人员就个人在调研中的突出体会、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此次调研对“社会稳定”创新研究项目的启示、今后继续社会调研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调研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黄立茀研究员进行了总结。她认为这次调研活动很成功,主要表现在:调研地点选得好;前期的各项组织与思想准备精心、充分;在调研活动中团队齐心协力;调研结束后认真思考活动收获,许多人结合专业,撰写调研报告。调研组成员收获丰硕:初步了解了基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情况,很多人被座谈内容感动,增进了对土地与人民的真挚感情。她认为,这次活动是结合创新工程来组织社会调研活动的一个良好的起点。

(吴必康、黄立茀、张跃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