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保加利亚季涅娃教授谈保加利亚转型初期的一些特点

2014-11-24

  2014年9月27日,保加利亚科学院历史所季涅娃(Detelina Dineva)教授和玛娜谢娃(Inna Manasieva)博士对世界历史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她们此行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保加利亚科学院合作研究项目《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保加利亚转型:原因与阐释》学术交流的一部分。27日上午,保加利亚学者与世历所俄罗斯东欧研究室进行了学术座谈,座谈会由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主持,俄罗斯东欧研究室全体人员及老专家马细谱、阚思静研究员参加了座谈会。季涅娃教授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在东欧转型背景下保加利亚1989年后改革的初期阶段》。

  她首先谈到对“转型”这个词的界定。她说,2004年、2007年先后有12个国家加入欧盟,这些国家有着相似的起点、相似的文化和历史的联系,并且都以加入欧盟为目标。为了分享他们的经验,欧洲委员会在一份欧洲转型纲要中提出,“转型”是一个带来经济、政治和社会转变的微妙而又复杂的进程;同时也是要求所有权与责任的学习过程。

  季涅娃认为,中东欧大多数国家转型的开始都是协商的结果,因此可以称之为“协商转型模式”。从1989年到1990年,先后在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和保加利亚,进行了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圆桌会谈,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更替,避免流血。对于这种协商模式有两种评价,一种是负面的,在一些政治家、知识分子中间,也包括一般公众,对谈判方所做的秘密交易提出质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东欧国家以和平的方式转型防止了暴力的发生,这对于像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这样大批民众已经动员起来的国家尤为重要。

  季涅娃提醒说,在考察东欧转型的时候,应该时刻考虑到东欧各国彼此间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的差异;在宗教、民族心理和传统等多方面的不同,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转型过程,这意味着各国都有自己的特点,东欧的转型没有一个统一的药方。

  谈到1989年后保加利亚的经济改革,季涅娃认为,保加利亚与中欧的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虽然在人口和领土方面相差不大,但是其经济改革的起点很低。1991年保加利亚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4亿美元,而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分别是33.2亿和34亿美元。除此之外,保加利亚的经济与苏联联系密切,严重依赖苏联的能源资源,很大部分产值是通过经互会框架来实现的。当经互会解散后,保加利亚的财政收入骤降,导致1990年3月保加利亚政府单方面宣布延迟偿还国家外债。

  另一个问题是国有资产问题,在东欧国家中,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100%都是国有经济;匈牙利国有经济占到90%,波兰是70%。在国有资产私有化方面各国采取了不同方式。匈牙利选择的是全面私有化方式,公司卖给了那些出价最高的;其他一些国家,例如爱沙尼亚,在买家出价的同时,还要签署协议承诺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并保证工人的就业;而在波兰、立陶宛和斯洛文尼亚,在私有化过程中公司的管理者和职工都有机会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还有一些国家选择向国民发放私有化证券。在保加利亚私有化采取的是渐进的方式,1991年时,私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到1997年就占到了50%。1992年根据一项特别颁布的国家及市政所有企业私有化法令,成立了负责商业企业私有化的国家私有化局。

  季涅娃还提出,在国有资产私有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新的经营者没有经验;有些人不是想扩大生产而是高价转让企业;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有矛盾、企业重组进程缓慢以及私有化透明度低等等。另外,西方国家对东欧中部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有更大的投资兴趣,相对的保加利亚等获得的关注就少,这在很大程上是由文化传统决定的。她说,从1989-1991年启动多元化经济及经济体制改革,到1996年出现新的政治危机,再到1997年引入货币委员会制度,保加利亚货币列弗直接与欧元挂钩,保加利亚基本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转型。

  座谈会期间,世界历史研究所张顺洪所长到会,指出东欧史研究的重要性,鼓励中保双方加强学术交流,顺利完成合作研究项目。中方学者还就保加利亚转型后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保加利亚自身的经济特点等问题与保加利亚学者交流了意见。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李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