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东史研究室举办“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座谈会
2014-12-15
2014年11月27日,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召开了“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座谈会。2014年是世界历史所建所50周年,俄东室特邀请本室离退休专家及在研究室工作和学习过的部分同志,共忆建所以来俄罗斯东欧史研究的峥嵘岁月,展望俄罗斯东欧史学科发展的未来。会议由俄东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主持。
11月底的北京,迎来了入冬以来第一次寒潮,但研讨会上,新老同志们的热烈发言,充满着学术集体的温暖。
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陈之骅研究员作为苏联东欧史研究室的首任室主任首先发言。他回忆了研究室创建的经过,谈到了当时的苏东史研究人员是如何从19世纪史研究转到现当代史研究的,介绍了新经济政策、苏共党内斗争等一批课题的时代背景,回顾了《托洛茨基评传》等一批学术著作的撰写经过。同时,作为苏联东欧史学会的第一任会长,他还回忆了学会成立的情况。最后,陈之骅研究员将那个时期研究室里的工作氛围归纳为“团结协助、知无不言”。
巴尔干史专家马细谱研究员结合自己的经历,对青年人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热爱专业,二是爱所、爱室。要让俄东史研究室屹立于世界史学界,就要保住当年创业时代的那些优良传统。他语重心长地说,做学问不要计较名利地位,做学问做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搞研究、写书不是负担和压力,而是一种享受。
匈牙利史专家阚思静研究员回忆了文革结束之后匈牙利史研究的一些往事。1986年,库恩贝拉诞辰100周年,她赴匈牙利出席纪念活动,并用匈牙利语接受电视台采访,这时匈牙利人才发现,原来在遥远的中国还有学者一直关注着匈牙利,感到非常兴奋,这也让她感到自己在世界历史所工作的意义。
马龙闪研究员是苏联史专家,他认为研究室最辉煌的时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人员最为兴旺。他详细回忆了“九五”项目《苏联史纲》的写作。
苏联史专家闻一研究员最近刚刚完成一部关于乌克兰历史的新书。闻一研究员表示,今天是美国的感恩节,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特别要对当年苏东史研究室成立时期的老领导朱庭光同志心怀感恩。他提出了四点感受:一是要勤奋,勤奋才能出实力;二是学者要勇于“怀疑”;三是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四是知足常乐。他表示,在当今时代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学者不容易,所以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好传统。
曹特金研究员是国际共运史专家。她回忆了1962年来中国科学院世界历史组时的情形,回忆了侯外庐先生如何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找人帮助年轻人补习外语。讲述了文革开始前后的下放经历和1972年胡绳同志要求搞二战史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史研究的情况。
波兰史专家刘邦义研究员说,自己能来世界历史所工作是一种荣幸。他说到两点。第一,俄东史研究室是一个学术气氛浓厚的地方,在这里,不搞学术是没出路的。第二,和这些同事共同工作非常愉快,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但在俄东史研究室,同行却成了朋友。东欧史学科的马细谱、刘邦义、阚思静、康春林四位同事,学术上密切合作,生活上互相关心。他认为,在学术单位工作,需要这样的品质和作风。说到学术研究,他对年轻人特别指出了一点,就是除了指导思想之外,要特别注意做到尊重史实。最后,刘邦义研究员对今年的所庆、室庆赋诗一首:“当年黑发来所中,如今鬓白太匆匆。喜逢夕阳无限好,买支湖笔度秋冬。”
葛新生副研究员曾任《世界历史》杂志的编辑部副主任和俄东史研究室副主任。他饶有兴致地回忆起1985年苏东史学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成立大会时的往事,还忆起当年入所考试时马龙闪研究员出俄语试题的轶事。
俄苏史专家黄立茀研究员指出,俄东史研究室有几个重要传统,一是艰苦奋斗,二是团结协作。她说,至今仍记得陈之骅研究员修改她关于赫鲁晓夫的稿子时那些隽秀的字迹。她还提到了闻一研究员从国外考察归来后,制作了几千张幻灯片,为研究室的同事们播放、讲解。这既反映了老一代学者对学术的追求,也体现了研究室成员的团结精神。
张瑞璇老师回忆了自己在世界历史所工作的34年时光,并对世界历史所和社科院国际学部各研究所的学术分工谈了自己的想法。
会上,不但有老先生们的深情回忆,而且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培养的三位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建华教授、李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郭春生教授也做了发言。他们各自介绍了自己的教学、科研情况。张建华教授表示,今天的科研条件、社会环境已经比老先生们的时代有了很大改善,如今让学人们感到欣慰的是,一个真正有造诣的学者,已经可以凭借自己在学术之路上的耕耘来改善生活条件了,这更反衬了老一辈学者的崇高精神。
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欧亚处金哲处长作为曾在俄东史研究室工作过的年轻人,用“感恩”和“难忘”来概括她在室里工作的日子。她认为,室里的传统可以归纳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淡泊名利这十六个字。
发言结束之后,俄东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介绍了没有到会的一些老同志的近况。研讨会的最后,她代表室里的全体在职人员,对老同志们的精彩发言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全研究室的同志都能继续弘扬老一代的优良传统,也希望老同志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俄东史研究室的发展。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鲍宏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