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者诺维科夫访问世界历史所
2015-05-21
座谈会现场
米•瓦•诺维科夫教授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
2015年4月14日,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第一副校长米•瓦•诺维科夫(М.В.Новиков)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并与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座谈。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主持。除在职人员外,该室部分退休人员也出席了会议。
米•瓦•诺维科夫教授的报告题目为《1933—1941年苏联与欧洲的外交关系》。教授运用许多解密史料,对二战前苏联对欧洲的外交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未成功组建反德联盟的原因问题。一战后,苏德在经济、军事领域合作密切:苏联为德国提供粮食、有色金属和石油,德国为苏联提供机械设备;苏联帮助德国培养军事干部,在苏联的国防军事院校接受训练。1933年纳粹上台后,苏联改变了对德政策,苏德友好时期结束了,苏英法试图结成反德联盟,但最终失败。对此事件,教授认为,不能将责任全推给英法,三方都有责任。
结盟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三国都想与德媾和。英法苏在莫斯科就反德问题进行秘密谈判的同时,又都在与德国接近。如苏德在1938年就开始了谈判,而慕尼黑阴谋则表明英法德意背着苏联在相互接近。最终,苏联捷足先登,于1938年12月单独与德国签署经济协议,而希特勒为了执行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也积极改善对苏关系。如1939年接见外国使团时,希特勒直接走到苏联使节那里,问道:“你在柏林生活得怎么样” ?在双方的努力下,苏德关系由敌对转为友好,政治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于是,1939年6、7月份,在莫斯科同时进行着两组谈判,一组是苏联与英法的反德谈判,一组是苏德友好合作谈判。这些谈判完全是秘密进行的,无官方记录,只由最高层的小圈子做出决策,不经政治局讨论,直接执行。
导致结盟失败的原因还在于英法没有积极支持苏军从波兰过境。苏联希望波兰允许苏军从其领土过境,但波兰领导层因担心本国爆发共产主义革命,坚决拒绝。波兰认为,一旦战争爆发,波兰既要反德又要反苏。英法没有对波兰的强硬态度施压,这样,苏联实际上无法过境打击德国。因此,英法苏达成的协议只是纸上谈兵。
除以上两个原因外,德国积极敦促苏德协议的签署,也促使英法苏结盟失败。德国为了顺利执行入侵波兰的计划,急于在9月前签署苏德协议。为此,希特勒以个人名义给斯大林写信,这是希特勒上台六年以来第一次以私人名义给共产党国家领导人写信。希特勒认为苏德关系应该是非常友好的,希望斯大林在8月22日接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并签署协约。希特勒完全授权外长与苏联签署任何条约,与之相比,英法则没有这样积极主动,从中可以看出各方试图解决问题的诚意。8月21日,苏方向德宣布,将于8月23日在莫斯科接见德国外长。最终,苏德于1939年8月23日签署了两个协议。第一个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苏德在十年内互不进攻。第二个协议是《秘密附加协议书》,规定苏德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这个条约很短,但内容丰富,是绝密文件,苏德双方均严格保守这个秘密。二战后,美国从德国档案馆找到这个档案,莫洛托夫用拉丁字母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后来苏联历届领导人都否认这个文件的存在,直到1989年底,戈尔巴乔夫下令找到了这个协议,至此真相大白。
关于苏联没有向英法施援的问题。两个协议签订后,德军集中力量攻打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苏联则开始建立东方战线。苏德双方都严格遵守秘密协定,不帮助被侵略国。德国侵占波兰后,立即集中兵力进攻英法。苏联领导人认为英法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与德国交战很长时间,于是作壁上观。1940年6月法国的迅速投降,使苏联领导层受到震撼。但英德交战后,苏联仍未与英国签署反德合约。对此,诺维科夫教授认为,斯大林此时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英国位于岛上,援助英国对苏联并没有实质性的益处。在欧洲大陆已经全部被德占领的形势下,苏联领导层只能寄希望于尽可能延长对德友好状态,为备战赢得时间。
关于苏军在二战初期失利的责任问题。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成立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集团,意欲瓜分世界。在对待苏联的问题上出现了两个可能的方案:与苏联结盟共同瓜分世界,或消灭苏联。第一个方案将中亚、伊朗、印度、阿富汗划分给苏联,但由于伊朗、印度、阿富汗实际上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这就意味着苏英敌对。在遭到苏联拒绝后,轴心国启动了第二套方案,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执行。德国开始向苏联边境转移部队,意图显而易见。对此,苏联领导人非常谨慎,一方面下令苏联边防军绝对不挑衅德军,不给德以发动战争的口实。另一方面也在巩固红军力量,新组建125个师,培训200万士兵,大批生产军事装备,红军总参谋部制定了对德作战计划。苏联当时并不想占领德国,只是要粉碎入侵边境的德军。尽管此时各方面情报都表明会开战,但苏联最高层始终不相信,认为这是英国为挑起苏德开战蓄意制造的。直到6月21日晚两名德军投诚,苏联领导人才下令边界部队进入备战状态,而此时距离德国突袭苏联仅有5个小时。
学者简介
米•瓦•诺维科夫(М.В.Новиков),历史学博士,教授,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第一副校长,学术著述300余部(篇)。《雅罗斯拉夫尔教育通报》副主编,参与国际项目《历史》和《历史-2》、欧盟《TEMPUS》项目。荣获“俄罗斯科学与经济复兴事业贡献奖”(2000年)、“俄罗斯联邦高等职业教育荣誉工作者”(2000年)、“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家”(2009年)。
(俄东室 张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