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历所跨学科研究室与湖南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2015-05-25

 

  2015年5月,世界历史研究所跨学科研究室全体成员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及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举行学术座谈。 

   5月5日,跨学科研究室全体成员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行了题为“近代湖南与世界”的座谈会。文化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座谈会,包括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杨俊明、史学理论硕士点负责人朱发建教授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张晶萍、李传斌、刘利民等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郑大华研究员因当天赴湖南师大履行与历史文化学院的教学协议,也应邀参会。座谈会由历史文化学院前院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负责人李育民教授主持。 

  跨学科研究室主任姜南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参会的本室人员和本室成立以来的工作概况。围绕“近代湖南与世界”的主题,她指出,湖南不仅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在近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方面,也是领先的。撰写《海国图志》的魏源、洋务派领袖曾国藩、左宗棠和湖南巡抚陈宝箴等,都是近代湖南开眼看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代表人物。

  李育民教授介绍了湖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诸位参会学者及其研究方向,并对会议主题进行了解析。他认为,该主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在研究近代湖南时,大多从湖南自身或湖南对中国的影响入手,很少关注近代湖南与世界的联系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他指出,湖南地处中西文化交汇之处,兼具沿海和内地地区的特征,在近代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既开放又闭塞。前者体现在洋务运动中,后者表现在反洋教运动上。此外,他还列举了魏源对日本的影响、曾国藩和毛泽东对世界的影响,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世界的影响。

  国春雷博士提出了“近代湖南人、湖南文化为何能够深刻影响中国并走向世界”的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们的积极讨论。李育民教授从湖南地理位置(中西文化交汇之处)和湖南人性格特征(强、悍、霸、蛮)的角度进行了解释。郑大华研究员则结合史实指出,湖南人必须走出湖南才能有所作为。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是从湘军开始的。自从湘军挽救了清政府,湖南人就习惯以天下为己任了。国春雷则认为,其根本原因大概在于湖湘文化的影响。

  最后,郑大华研究员的发言将会议主题引向了史学方法论。他指出了当前史学研究的困境与危机,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并对张文涛博士介绍的跨学科研究室将举办“数学与历史的进步”研讨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当场邀请郑大华研究员参加研讨会,他欣然应允。李育民、朱发建和张晶萍教授也对跨学科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期冀这种研究能够为中国史和世界史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取得新的科研成果。 

  5月7日,跨学科研究室全体成员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及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部分教师举行了题为“漫谈湖湘文化”的座谈会。会议由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总编、原历史系主任张齐政教授主持。 

  姜南研究员首先表示,我们来与各位老师谈湖湘文化,是实实在在地来学习了。衡阳师院的老师们处于浓厚湖湘文化氛围之中,对湖湘文化的来龙去脉、特点和影响一定如数家珍。她指出,湖湘文化影响深远,熏陶出一大批巨人,如屈原、贾谊、周敦颐、王夫之、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等历史人物,特别产生了毛泽东、刘少奇和彭德怀等伟大的革命家。她特别提到了湖南人的勇敢尚武,所谓“无湘不成军”。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说:“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抗日战争中,日本人在湖南是尝到了苦果的,日军在湖南的死伤人数很多。湖南有3次著名的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人数最多,中国军队与日军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接下来,衡阳师院诸位教师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湖湘文化进行了详尽而精彩的阐述。

  张齐政教授从事衡阳文化研究多年,他从衡阳历史、宗教、文学、教育、人物、军事、交通、经济、科技、工业、旅游等多个层面,如数家珍般为在座学者塑造出一个极具时空立体感的衡阳文化,为座谈会开了一个好头。他一再强调,湖湘学是从衡阳起步的。

  衡阳师院档案馆馆长、中国现代史专家刘国武教授从历史学和军事学的角度介绍了1944年6月到8月的衡阳保卫战,并对衡阳的防御工程做了重点说明。他认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能够顶住6倍于己的日军猛攻,坚守47天并重创日寇,除了主将方先觉指挥有方、全城百姓大力支持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衡阳的城防工事修得十分坚固,而城防工事修得好与方先觉曾就读于工学院有很大关系。

  朱迪光教授观点独到,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他认为,湖南文化的两个源头分别是湘江和南岳衡山,“湖湘文化”不如“湘岳文化”的提法更为妥当。他还提出,湖南文化在古代并不发达,更没有家族文化的传承,只是在近代与中国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才得以走向世界,其起点在王夫之,从曾国藩开始爆发。此外他还强调,湖南人具有世界眼光,湖南人只有走出湖南才能够建功立业。

  凌飞飞副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始建于唐代、历史比著名的岳麓书院还悠久的石鼓书院,认为其是湖湘文化的典范。任美衡博士从文学角度来剖析湖湘文化,强调“中国文化看湖湘,湖湘文化看衡阳”。他指出,近代衡阳文学家族十分突出,并试图以底层文学工作者的相关研究来诠释湖湘文化。宋社洪博士从衡阳酃酒的历史与影响入手,生动地揭示了湖湘文化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他提出,酃酒是黄酒的祖宗。座谈会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双方学者仍然围绕“湖湘文化与世界历史”等问题继续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通过与湖南师范大学和衡阳师范学院教师们的学术交流,跨学科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切身体会到了湖南学者的渊博学识和爱国情怀,加深了对湖湘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世界史跨学科研究室国春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