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托代夫教授一行访问世界史所
2015-06-19
保加利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伊利亚•托代夫教授
2015年5月,保加利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伊利亚•托代夫教授(Todev Ilia Toskov)、伊利亚娜•马尔切娃教授(Iliyana Marcheva)、叶甫根尼•康季拉洛夫(Evgeni Kandilarov)副教授应邀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访问,并于5月19日和21日,在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了两场学术报告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和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的部分学者参加了5月19日的报告会。在会上,托代夫教授主要介绍了保加利亚自十九世纪独立以来的史学发展脉络。他讲到,从保加利亚争取民族独立到一战以前,是保加利亚的浪漫主义史学时期,研究重点是本民族的远古历史和传说,但这一研究常受制于史料的缺乏。二战以后则主要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史学。近25年来,保加利亚又出现了所谓“后现代主义”史学,出现了反思甚至否定19世纪以来保加利亚民族发展之路正当性的思潮,要求重新思考奥斯曼土耳其在保加利亚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其中,现任土耳其总理、政治学博士达乌特奥卢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5月21日的学术报告会由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主持。在报告会上,托代夫教授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保加利亚在当前阶段的外交方向,认为保加利亚应在欧盟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外交,尤其包括与中国发展更加紧密的友好关系。他还对东欧和东南欧的国际局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乌克兰冲突是一场极其严重的国际危机,不排除欧洲被拖入“热战”的可能。
马尔切娃教授主要介绍了保加利亚学者对近25年来保加利亚转型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她将这段历史分为1989年至1991年的准备时期、1992年至1997年的第一阶段(左翼政府时期)、1997年至2001年的第二阶段(科斯托夫时期)、2001年至2005年的第三阶段(西美昂二世时期)、2005年至2007年的第四阶段(加入欧盟时期)。她认为,保加利亚2007年加入欧盟意味着其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已经可以和西欧国家进行平等对话了,其转型过程可以认为已经结束。
康季拉洛夫副教授介绍了保加利亚对与中国开展合作的看法,他说保加利亚的政治、经济、外交形势决定了保方非常重视和珍惜目前与中国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
世界历史所老专家马细谱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学者在东欧剧变以后研究中东欧转型的状况,并结合中国近25年来的政治经济形势,对这个研究历程进行了分析。
世界历史研究所刘邦义、阚思静等东欧历史领域的老专家也出席了5月21日的报告会。报告会还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的部分学者。该研究室的室主任高歌研究员也介绍了他们研究室对中东欧转型问题的研究情况。
(鲍宏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