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美国学者阿兰·梅吉尔、伊森·克莱因伯格访问世界历史所

2015-06-16

  2015512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史学理论界知名学者阿兰·梅吉尔与美国卫斯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与理论》杂志主编伊森·克莱因伯格访问世界历史研究所。两位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与史学理论研究室及其他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具体问题展开深入座谈。世界历史研究所张顺洪所长出席并主持了座谈会。  

伊森·克莱因伯格教授

  伊森·克莱因伯格教授在上午作了《挥之不去的历史:可能的过去和过去的可能》报告,该报告是克莱因伯格教授即将出版的专著《解构与历史撰述》的部分内容。借助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克莱伊伯格教授区分了两种认知过去的理论模式。一种被称作本体论上的实在论(ontological realism)。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历史学家认为过去的事件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历史学家可以对之予以观察和感知,这种过去因而是固定的和不变的,它对应的是历史的确定性。另一种则可以被称作潜在的本体论(latent ontology),它不再强调过去的确定性,反而认为过去是变动不居的,人们所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只是一种可能性。对于这种潜在的本体论,传统的历史学家希望能够用确定性将之固定下来。但实际的情况却是,过去总是以不同的面目一次次出现在当下,萦绕在人们心头,无法散去。历史认识的潜在的本体论特征,可以让人们摆脱僵化的、一层不变的历史认知模式,了解并探知历史的多种可能。 

阿兰·梅吉尔教授

  阿兰·梅吉尔教授则在下午作了题为《论比较、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报告。梅吉尔教授认为,人们在谈及“现代化”这一概念时,已经预设了一种比较的思维框架,因为现代化的只有在与落后、退步等相反的概念比较时,才会显现其内涵。至于如何使用比较方法,梅吉尔教授认为关键要找到一个比较点,而这个比较点要独立于被用于比较的两个对象,梅吉尔教授称之为“第三方”(the third thing)。“第三方”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找到比较的普遍意义,而不是只用一方特有的经验来比照另一方没有的事物,这样的比较只是从特殊性中得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梅吉尔教授认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但不能据此认为来自不同文化经验的现代化没有共同之处,比如,不能说在存在着穆斯林式的航空系统的同时,还存在着基督徒式的航空系统。同样,现代化也不会带来固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宗教后果,比如,现代化就意味着自由民主的出现。梅吉尔教授最后指出,作为一个过程,随着对落后(backwardness)的体验的消失,现代化的体验也会消失。 

  两位教授分别从后现代和现代的视角展示了一些重要的史学和历史认识问题,他们的观点和结论引起了在座的各位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两位教授的报告结束后,与在座的各位同志就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多元现代化、技术与政治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史学理论研究室张旭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