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历所举办题为 “马歇尔·霍奇森的全球史思想”的学术报告
2016-04-01
2016年3月22日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的李俊姝博士在七楼会议室主讲了学术报告“马歇尔·霍奇森的全球史思想”。
主讲人首先对“全球史”进行了界定。根据刘新成教授的《值得关注的全球史》一文,“全球史(global history)也称‘新世界史’(new world history),上世纪下半叶兴起于美国,起初只是一门在历史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从新角度讲述世界史的课程,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编纂世界通史的方法论,近年已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史学流派”,在本学术报告中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史”的意义对等。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历史学领域出现了以“新世界历史”或者“全球史”为代表的新的发展趋势。“新世界历史”的研究者针对一些传统的问题如“欧洲中心论”、民族国家史与全球史的关系、历史分期、现代性、伊斯兰文明地位等问题提出了很多新见解。马歇尔·霍奇森作为美国新世界历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原创性史学贡献和历史地位得到了公认,但他在史学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他的史学思想很少有人深入系统地进行挖掘。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转变,比如2012年7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关于霍奇森的研讨会着重讨论了霍奇森对世界历史和伊斯兰文明研究的贡献,并谈及世界历史研究领域的现状。在当今全球史不断发展的学术背景下,霍奇森的全球史思想显然会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主讲人尝试从霍奇森所处的时代条件、他的学术成长经历和主要学术作品出发,来分析他的全球史思想的主要特征。霍奇森于20世纪4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度过了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深深地受到了校长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所实施的教育改革的影响。哈钦斯大力推行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倡导“伟大的书”教育理念和教育项目、筹建关注跨学科研究的社会思想委员会,等等。哈钦斯的教育理念和在芝加哥大学推行的教育革新帮助年轻的霍奇森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远见。
主讲人在认真研读和分析霍奇森关于全球史的学术作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他的全球史思想,并从全球史研究的角度解读了他的史学编纂实践《伊斯兰世界的历程》。在霍奇森看来,历史学家要努力摆脱各种已有思想观念导致的“预设”的束缚,新的世界历史学科应该在史学学术中处于核心地位。他努力尝试发展与世界历史学科相适应的方法论,从“跨区域图景”的视野出发看待世界历史和伊斯兰文明,得出了不同于传统的世界历史分期,也重新解释了欧美的现代性。霍奇森在著作《伊斯兰世界的历程》中,以世界历史为框架,以亚非欧共生圈为语境,重点关注跨区域的发展现象。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同情和尊重的态度使得该作品不同于同一主题的其他大部分著作。
从“全球史”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可以看出霍奇森在美国的“新世界历史”刚刚萌芽时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中,有一部分直到今天还适用当前的全球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借鉴意义。报告人和参会人员围绕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李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