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卢兆瑜副教授应邀作世界史所欧洲史研究室系列讲座

2022-11-24

  2022年1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主办的欧洲史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线上举行。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卢兆瑜应邀作题为《从欧洲和平到世界和平:前国际法时代“永久和平计划”的空间拓展及其意涵》的学术报告。本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研究室副主任张炜副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和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卢兆瑜博士首先界定“永久和平”的概念以及“前国际法时代”时段划分的依据,介绍“永久和平计划”文献群的基本概况,进而梳理国内外有关永久和平计划的研究现状。他认为,现有的研究虽然较为丰硕,但存在三个缺陷:一是以非历史性研究路径为主,缺少历史语境的分析;二是没有对永久和平计划的空间性议题形成自觉性反思;三是更多聚焦于18世纪圣皮埃尔、卢梭、边沁和康德等人提出的永久和平计划,而不太重视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其他思想家的永久和平计划思想。

  卢兆瑜博士随后分别介绍了皮埃尔•杜波瓦(1306年)和乔治•波德布拉德(1462年)的欧洲永久和平计划、苏利公爵的“准世界”永久和平计划、埃默里克•克吕塞的世界永久和平计划的基本内容,并基于区域认同、文明比较意识、军事伦理、友爱型—功利型道德观演变的角度,分析永久和平计划思想谱系从“欧洲和平”到“世界和平”演变所出现的深刻变化。

  卢兆瑜博士最后指出,前国际法时代永久和平计划思想谱系出现从“欧洲和平”到“世界和平”的空间拓展,这是近代早期西欧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及其思潮的产物,契合正在形成中的“现代世界体系”的需要,代表了一部分思想精英对欧洲如何走向世界,以及如何塑造世界秩序的设想,兼具“欧洲中心主义”和“世界主义”的色彩,对此应该坚持批判性的分析立场。

  随后,卢兆瑜博士就听众的提问进行了回答。问答环节大大拓展延伸了此次讲座主题,深化了与会学者对于中世纪以来欧洲秩序的了解。张炜副研究员高度评价卢兆瑜博士的学术报告。他认为报告跟进了国际学界的前沿,对于原始文本的解读角度新颖、观点鲜明,富有启发,深化了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欧洲史研究室博士后 赵博文 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