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不是推荐信
2021-02-22
(来源:《文汇报》2021年2月22日第8版)
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政治学系的保罗·马斯格雷夫近日在《高等教育纪事报》上发文反对学术书评,他认为这些通常带有功利目的的衍生品消耗了期刊太大容量。他以自家领域的期刊《政治观点》为例,最近一期就发表了80多篇书评。其所要求的学术关注、占用的资源、消耗的精力,值得人们发问,这些书评是否真的有意义。
马斯格雷夫批评的对象是500—1000字的标准学术书评,他认为这些公式化的小文章简直太八股太好预测了。这些书评与评论文章不同,评论文章可以长达数千字,涵盖一本、两本或多本书;或单单聚焦一本书,请多位作者一同评论。它也不同于像《纽约书评》上那些写给广大读者的书评。
老式的学术书评,对一本书的论点提供概述,有益于补习的研究生,也有助于研究人员决定下一步参考什么文本。不过,马斯格雷夫觉得:“如果我们用书评作为评价工具,那么就是在使用乌比冈湖的标准,照这个标准,每一位学者都是杰出的,每一本书都高于平均水平。”社会心理学中的乌比冈湖(Lake Wobegon是美国一档广播节目里虚构的小镇)效应,意指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放眼望去,每一本被评论的书都是“开创性的”“细致的”“原创的”“值得认真对待”。人们发现评论者的委婉语不断升级,以最友好的方式表示不同意,或是提到他们认为作者过分强调或低估了某些条件,或是暗示他们的结论有某些限制。
其实,学者只要下得了决心,就能展现出和文学批评家一样的犀利,把争斗提升到传奇的地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书评都是爆发“谩骂”天赋的那类,但它们终究还是稀疏如无限虚空的太空中闪烁的星星。书评已经像推荐信一样,不断降格,吹捧泛滥。
单调乏味的好评会不断滋长读者的愤世嫉俗。当然,书评何以平淡、正面的一个原因是主流学术大社的书在出版之前即已受过同行评议,对质量有严控。但还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名利主义——为什么要公开攻击那些可能会进入你下一个招聘委员会的人,或者那些会对你下一次会议上的论文提出刁钻问题的人?
马斯格雷夫也道出其中的人之常情:“书评人和期刊论文评审的群体有很多重叠,除非杂志编辑一直在密谋反对我,否则同行评议不会对我特别客气或特别理解我。”他理解书评何以温和,同行评议何以严厉:“同行评议是匿名的,而书评则不是。同行评议决定出版什么书,而书评不决定。”
马斯格雷夫呼吁更具批判性,同时也更快速的书评,因为如果拖延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高校图书馆对图书的选择。他推举《新漫步者》(The New Rambler)和《H-Net》这两份在线杂志。它们发布及时、严肃、长篇的历史和相关主题的新书评论,无需付费,让书评能够更快成为学术对话的一部分。
(编译/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