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2-02-25
区域国别学主要针对特定国家或者区域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是多学科、跨学科、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领域。广义的区域国别研究则是一种“看世界”的手段、视角和知识体系。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区域国别学迎来发展新机遇。
研究存在众多新热点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拟在交叉学科”门类下新增“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为何能够“升级”成为一级学科?在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看来,一方面,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已经有了长期的积累;另一方面,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外部世界了解中国的意愿越来越强。新增“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其学术价值在于把过去散布于国际关系学、世界史、各类外国语言文学等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集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明进介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区域国别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过去,区域国别研究从学科布局上主要依托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世界历史等一级学科。但作为二级学科,不论依托外国语言文学,还是依托政治学或历史学,其进一步发展都受到了诸多限制。
区域国别学具有鲜明的个性。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表示,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均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把区域国别学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构建跟本国发展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的国别、区域和全球知识体系。此外,学科交叉融合被认定为区域国别学的核心属性,使它能够成为既有学科体系的重要补充。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区域国别研究存在众多新热点。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卢光盛认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区域国别研究理论框架构建等领域是学者关心的要点,而关于具体区域与国别的研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王明进告诉记者,“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相关问题是学界研究的新热点。在全球治理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不同国家对全球治理的态度和政策也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点。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作为认识外部他者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区域国别学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国际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比以往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恰切地理解世界。杨成认为,从国家需求看,中国正在经历历史性的转型,要求中国在知识领域同样成长为一个规范性大国。国家需要大批“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人才。从社会需求看,涉外经贸部门、教育国际化等对本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亦会增长。
区域国别研究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首先要服务于我国外交工作,其次要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走出去”的企业是中国发展惠及全球的重要载体。能否适应东道国的土壤,决定着“走出去”企业能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区域国别研究能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东道国的“土壤成分表”。此外,区域国别学同样能够服务于我国国内建设。卢光盛举例说,得益于地理区位条件,云南大学在东南亚地区和缅甸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先后于2002年、2011年成立了东南亚研究所和缅甸研究中心这两个实体性研究机构。云南大学的东南亚和缅甸问题研究学者与校内国际能源问题学者合作,于2004 年向中央提出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议,最终促进中缅油气管道于2013年全面建成,成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
推动学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建立,将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更上一层楼。王明进认为,“区域国别学”谋求更高远的发展,首先要明确研究重点,其次要关注对象国及地区与他国、大国及国际体系的关系,再次要给予区域国别研究相应的学科地位,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学者。
张振江认为, 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的首要难点是如何构筑“四梁八柱”,涉及学科内涵、学科范围、培养目标、下设二级学科等方面。尽管强调交叉,但不能只是进行相关学科的简单组合。其次,区域国别学有着雄厚的研究基础,但要处理好与现有相关学科的关系,避免重复建设,要开创出一条既能充分借鉴现有学科积累又能区别和超越现有学科限制的新路径。
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国共有444家国别和区域研究建设单位,已经形成主要大国、重点地区、关键小国三位一体全覆盖的“大格局”。但问题也同样突出,比如主要研究力量仍集中在大国和周边国家,研究对象过于扎堆。
卢光盛认为,目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建立学术共同体,加强顶层设计。各高校应当在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根据自身地理区位、既有优势学科等特点,尽快明确自身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定位,推进“全国一盘棋”式的错位协同、互补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杨成建议,新阶段的区域国别研究首先应加大力度构建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夯实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基础。在建设区域国别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其他大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史。其次,要完善研究布局,形成分工精细、差异发展、互补互学、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小而精”“小而美”可以作为各校推进区域国别学相关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最后,要精准培育优秀人才,推动我国区域国别研究人才队伍迈上更加专业化、国际化的道路。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