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3日第1版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打造“顶天立地”的学术精品

2022-02-25

  2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征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的通知》,吹响了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启程的号角。同日,包含237项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公布,以及近年来当代中国学术著作越来越多地在国外出版译介,更标志着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向世界。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盛世兴学术,学术映盛世。近六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用中国理论构建理论中国,用中国学术构建学术中国,有力促进了学术名家新秀涌现,理论精品力作迭出。学术事业是国之大者,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打造适应新时代蓬勃发展要求的学术精品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实现“顶天立地”以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重要使命。

反映新时代发展实际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哲学精神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具有时代精神的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由此,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颇具辩证法的论断,指明了人类社会所有学术智识、思想成果、理论贡献与其所处时代理应建立的深刻联系。深刻反映时代发展的现实,成为思想创新与学术创见的重要前提与依托。

  当前,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在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梁玉水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是立足于新时代最根本的社会实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审“局”察“势”,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国之大者”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陆益龙表示,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准确地把握和反映出新时代的社会实际,这也是衡量学术精品的基本尺度。同时,需要学者有扎实的基本功,用心去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认真细致地打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精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巨大的创新空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认为,推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顶天立地”的精品研究成果成为迫切需求。“顶天”就是要有充分的理论创新,提出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新观点、新理论,具有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立地”就是要根植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善于从中国社会经济的生动实践中挖掘新素材、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学者们积极致力于认识和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真正经得起科学发展和实践检验的,是那些立足现实、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学流派和工具的成果。”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举例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重要且有价值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分析和解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方面,如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中国体制改革所面对的困难分析等。其中不乏通过讲述和分析“中国故事”而提炼出新的理论假说,或者证实、证伪了一些假说。

  反观传统西方社会经济理论,无法有效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就,已经成为共识。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姚树洁认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理论特征。然而,中国学术界要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就要具备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性,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这种创新理论需要在国内不同时期的经济实践中持续得到验证,形成能够全面客观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制度安排,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特征,同时能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得到有效应用和验证的理论。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志伟认为,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直面时代,触及各种迫在眉睫的主题,真实地呈现当下中国的实践丰富性和理论多样性,才能与时代发展的巨大需求相称,进而产出更多的学术精品。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自觉地寻找并接续中国现代思想的重要传统和问题脉络;应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自觉把新的时代变动带来的新问题纳入视野;应具有强烈的方法论自觉,不断调适学术生产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言说方式。

扎根本土实践 提炼中国理论

  打造新时代具有标志性的社科研究成果,需要把握好“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辩证关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这一鲜明立场。一方面,要批判借鉴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另一方面,要扎根中国本土,研究中国问题,加快构建新时代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如果从“五四”算起,中国现代学术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徐志伟表示,纵观百年来中国学术实践产生的一些经典学术成果,离不开经典创造者所具有的中国意识。正是对“中国该往何处去”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促成了中国现代学术的诞生。考察前辈学人优秀的经典作品,无不包含着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现实危机的忧思、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剖析和对中国实践道路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国问题意识是构成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重要基石。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强化中国问题导向,更好地以解决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为依循,切实深化重大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扎实成果,进而在中国与世界的学理观照中创造性地形成具有中国价值和世界影响的新学术经典。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众多优秀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支撑。陆益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发展或学术繁荣具有系统性特征,从来不会是“一枝独秀”“一门独秀”或“一题独秀”,一定呈现为具有思想引领性的学术“百花齐放”格局。

  在长期的发展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学理范式和理论体系,这些对于中国学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必要的借鉴意义。韩立民表示,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其特定的立论基础与“地方性知识”前提,我们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否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等问题。我们不仅要充分了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展,积极开展交流互鉴,避免“坐井观天”“自说自话”,而且要扎根中国本土、聚焦中国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西方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和借鉴,形成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实践规律的研究范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自主学术生产、自主学术传播、自主学术对话的能力,确保中国在世界学术交往实践中的话语权。

  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不能科学解释中国社会经济实践伟大成果,不等于西方有益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借鉴到中国社会经济建设中来。姚树洁举例说,消费者行为、资本利润属性、金融市场心理行为、财政货币政策等,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但是,基于中国与西方国家明显的文化、历史和体制差异,中国取得成功的社会经济实践经验,放在许多西方市场经济体中便无法成功。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学习借鉴西方现有社会经济理论和经验教训,但更要基于中国本位,面向当代中国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发展规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研究及应用闭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梁玉水看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基于真实的中国问题、现实的发展问题和重大的核心问题。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回应现实需要 贡献社科力量

  推出新时代社科研究的精品力作,重在自觉把学术研究方向同国家社会需求相结合。在研究中,应坚持问题导向,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握、聚焦实践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学科内部学术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议题的统合发展。

  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中国现代学术最重要的品格。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国问题,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是新时代学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学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作为长期从事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研究的学者,韩立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研究视野必须面向国家渔业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为此,他的研究团队深耕蓝色国土,长期在我国沿海省市开展实地调研,从政府管理部门到涉海企业,再到渔村和渔民,都是他们的访谈对象。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他们先后完成了沿海地市30多项海洋产业规划项目。

  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向世界贡献具有中国智慧的重大原创成果,必须突出内涵建设,注重高质量发展,坚持文化自信与学术自信,准确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梁玉水认为,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健康的民族主义情感为基调,着力推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赋予“民族性”以“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的“世界性”才能彰显,有效参与世界学术百家争鸣的“中国性”才更加鲜明。

  1902年,梁启超在《论学术势力之左右世界》一文中提出,“天地间独一无二之大势力,何在乎?曰智慧而已矣,学术而已矣”。可见,学术之于国家发展、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中国,社会变革空前广泛深刻,实践创新宏大而独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宏阔展开,给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学术事业繁荣兴旺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丰富的中国实践为学术精品生产打开了“顶天立地”的思想与实践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中国大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不断增强学术成果的主体性与原创性,就是在切实履行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时代要求,唯有不负党和人民期待,不负伟大时代召唤,才能在不断的学术创新中书写学术华章,在扎实的使命担当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张清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