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通史》新书发布暨德国史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召开
2019-12-06
2019年10月25日,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主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德国通史》新书发布暨德国史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江苏人民出版社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内首部六卷本《德国通史》的出版为契机,与会学者围绕《通史》编写及多个德国史研究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午8时30分,研讨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主任吕和应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陶宏同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郑寅达教授先后致辞。陶宏书记代表学院欢迎并感谢各位德国史领域专家学者来蓉参会,简要介绍了四川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并预祝会议顺利举办。郑寅达教授对主办、承办单位表示感谢,介绍了中国德国史协会的发展近况,并勉励德国史学者能够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研究领域、找寻新的研究方向。
开幕式后,新书发布环节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孟钟捷教授主持。首先,《通史》主编之一、华中师范大学邢来顺教授对各分卷时域划分的主要思路、著者分工情况以及整体写作进程予以说明;而后,《通史》另一位主编、武汉大学吴友法教授致会议信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超老师代为宣读,吴教授对《通史》出版及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了第五、六卷的行文风格,同时亦对部分读者的评价予以回应;继而,各卷主要著者——天津师范大学王亚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孙立新教授、山东大学刘新利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郑寅达教授——依次介绍了个人所著部分所用史料、写作特点和主要思路等相关情况并分享了写作期间的心路历程;最后,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王保顶先生介绍了《通史》从规划撰写到付梓印刷十年间的情况,并表示《通史》自出版以来已获读者诸多良好评价,期待未来与诸位学者拓展、深化合作。
下午,会议进入学术研讨阶段,期间共有十二位学者发言。
首场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宏波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徐健教授点评,六位学者先后进行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侯树栋教授以“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再认识”为题,指出布赖斯书中结合历史文献、对神圣罗马帝国给出了明晰的认识,但其更多关照了理论和现实的契合,是19世纪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物。山东大学刘新利教授在《德国的开明专制及其社会影响》报告中,介绍了德意志以邦国为发展单位的开明专制;开明措施动摇了封建社会的阶层结构,亦动摇了中世纪社会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本质,为德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云南大学钱金飞教授较为详尽地分析了16世纪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财政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由此提出,帝国采用征收直接税和军事义务分摊的解决方式进一步促成了帝国由“皇帝的帝国”转向“皇帝与帝国分离的帝国”。北京师范大学孙立新教授在主题为“联邦德国社会史研究回顾和展望”的报告中指出,在国内外学界既有研究基础上,批判的社会史学派含括的具体范围仍存在探讨的空间,进而提出相关研究仍可从起源、学人和著作及其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的关系等视角深入探究。南京大学王涛教授介绍了德国史研究的空间转向,他认为,地图能够呈现丰富的空间信息,而空间人文学与史学研究的结合能够帮助学者打开新的问题域,不过,研究的空间转向当前还面临方法论、基础设施及后继人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罗衡林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以“德国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为主题进行分享,她提出德国史教学在满足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把握德国历史的整体性与必然性、将比较研究的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能动性。
而后,徐健教授对上述诸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徐教授指出,国内德国史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突破原有研究的瓶颈,上述报告体现了学者们对帝国史的关注、对地图与地理重要性的强调。徐教授亦从理论与文献的关系、概念史方法等视角提出了具体问题,与会学者亦围绕史学研究的人文与现实关怀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第二场研讨由广西师范大学周建明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孙立新教授点评,六位学者依次进行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孟虹副教授以“德国联邦议会、历史反思和公民的思政教育”为主题,对于联邦议会的历史反思形式与思政教育实施手段进行了介绍。华中师范大学岳伟副教授从背景、表现及特点、影响三方面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联邦德国女性争取身体自决的斗争进行了细致论述,同时指出联邦德国的社会经济史资料较为丰富,或为可以着力探索的研究方向。太原师范学院王秀红老师以“纽斯特里亚王国政治治理探析”为题,结合《德意志皇帝史》一书中的观点分析了中世纪不同等级贵族的权利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超老师在《阿登纳政府对民主德国的经济政策》的报告中以东德“六一七事件”及柏林危机为具体案例,呈现出两德关系在冷战背景下的开放性。四川大学吕和应副教授以“梅尼克与历史主义的正名”为题,辨析了梅尼克对历史主义的正面评价并非那个时代的孤立个案,同时总结出梅尼克的历史主义谱系具有“以思想史回应思想的争论”、“将歌德置于核心的位置”、“与政治关联密切”等三个特征。四川大学张骏老师在《19世纪德国历史主义之危机——以国家学说为例》的报告中对德意志国家观念的转变进行了分析,提出当前学界对历史主义危机的学理反思已较丰富。
最后,孙立新教授对第二场研讨中六位学者的报告分别进行评述,孟虹副教授、岳伟副教授就相关提问进行了回应。邢来顺教授、王宏波研究员等亦就当前德国政党政治境况、历史反思、妇女运动与女性地位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下午17时30分,会议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孟钟捷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邢来顺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邢来顺教授以“德国史研究七十年”为主题,回顾了中国的德国史研究在研究领域、方法论等方面呈现出的时代趋向。而后,邢教授提出几点反思:其一,中德学者对20世纪上半叶德国历史的反思性研究具有不同的旨趣;其二,国内学界对记忆史范式重视不够;其三,学者应敏锐捕捉空间转向、全球史转向、民主德国史、生态环境史等新的范式和研究领域。
最后,孟钟捷教授宣布“《德国通史》新书发布暨德国史学术研讨会”闭幕,并对与会人员及会务组成员表示感谢。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来源: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