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间与全球——上海大学法国史学术工作坊
2024-10-28
2024年9月29日下午,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在406会议室举办了“时间、空间与全球——上海大学法国史学术工作坊”系列主题报告。此次活动由上海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沐越主持,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莫里斯·埃玛尔(Maurice Aymard)、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米海伊·科尔比埃(Mireille Corbier)、克里斯蒂安·托巴罗夫(Christian Topalov)、埃马努埃勒·马蒙(Emmanuel Ma Mung)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端木美作为特邀学者出席本次工作坊,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的韦遨宇教授担任翻译工作。文学院数十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议现场
本次工作坊共有四个主题报告。第一场报告由莫里斯·埃玛尔教授主讲,他围绕历史学的两大变革展开了深刻的探讨。第一,历史分期经历重大变革。埃玛尔教授指出,当下历史分期的方法已不仅是研究历史的工具,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考古学和环境研究提供了大量非文字的历史证据,使历史学家开始质疑“史前史”的概念。因此,历史的长时段视角已超越脊椎动物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出现之前的环境史,这也使历史研究在时间上进入了几乎“无限”的状态。第二,19世纪后半叶,历史学还经历了专业化、跨学科的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学家必须放弃既有的研究范式,重新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研究方法,超越个人和学科的局限。埃玛尔教授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时空研究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传统史学研究往往仅以欧洲为中心,将印度洋视作地理空间,但事实上它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空间,沟通着各大贸易网络。通过研究埃及商人的书信,印度洋在全球贸易中的枢纽作用得以显现。
莫里斯·埃玛尔教授和米海伊·科尔比埃教授
米海伊·科尔比埃教授做了第二场报告,题为“食在罗马:日常饮食与节日习俗”。她通过考古材料,包括庞贝、罗马、圣罗曼昂加勒和安条克等地的马赛克、壁画和雕刻,分析了古罗马人的饮食习惯。罗马普通百姓通常在露天餐厅用餐,食物相对简单,主要以面包、红酒和小红萝卜为主。而贵族的晚宴则丰盛多样,常常包括鱼、肉和新鲜的水果蔬菜。值得一提的是,在卧躺餐厅招待宾客是富人独特的习俗。餐厅中央摆放着一张低矮的桌子,周围的地面稍微倾斜,食客们会斜靠在垫子上享用美食,仆人则在平坦的地面一侧为他们提供酒水,这一布局充分彰显了主人的地位和财富。庞贝遗址中的壁画显示,富人有时会将面包分享给贫民,这种施赠者与受赠者的关系反映了古罗马社会的阶级不平衡。此外,无花果被视为重要的食物之一,常常出现在宴席上,体现着古罗马人对特定食材的偏爱。
第三场报告由克里斯蒂安·托巴罗夫教授主讲,题目是“边界的形成:法国17至21世纪的边界研究”。报告将17-21世纪法国的边界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是17-18世纪绝对君主制发明的主权领土分界线,即有形的边界。17世纪,比利牛斯和约确定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通过河流、山脉等自然条件划分国家主权的界线,这是主权的象征,对欧洲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共和国发明的纸质的、无形的边界。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使用法律手段来区分法国人和外国人,实施身份证和护照制度,奠定了现代法国公民身份的基础,凸显国家公民与外来者的区别。第三是21世纪欧盟发明的堡垒。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5年的难民危机后,欧盟各国开始恢复边境控制,并通过建造墙壁和实施严格的边境检查来应对移民潮。托巴罗夫教授认为,这些边界措施在使欧洲成为一个“堡垒”的同时,也带来了人道主义危机,不利于国际的开放和交流。
克里斯蒂安·托巴罗夫教授和埃马努埃勒·马蒙教授
第四场报告由埃马努埃勒·马蒙教授主讲,题为“两次大战之间的在法中国移民”。马蒙教授首先回顾了移民的基本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的中国移民数量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巴黎大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批中国华工被招募到法国的军工厂,参与挖战壕和运输弹药。尽管战争结束后许多华工被遣返,仍有部分人选择留在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中国移民增多,他们开始进行小规模的营生,销售的产品主要来自巴黎山区的犹太人。报告特别提到了一批重要的勤工俭学留学生,如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和蔡和森等,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精英群体,为之后的革命活动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报告还探讨了中国移民对所在国的贡献。华工对法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仅如此,许多移民与当地人组成家庭,促进了中法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在四场主题报告后,在场学生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提问。马蒙教授、科尔比埃教授和埃玛尔教授针对“从有形边界到无形边界变化的因素”“古罗马与其他文明中饮食文化的异同”和“长时段理论下‘边界’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
端木美教授
最后,端木美研究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强调,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创办20周年和“旅行史”研讨主题的收官之年。作为本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的最后一站,几位学者在上海大学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带来了前沿的学术理论和独特的历史视野,为本次中国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端木美教授赞扬了上海大学师生的学术热情,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后续的学术活动。
撰稿 :夏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