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战争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世界史所召开

2020-12-21

  2020年11月6日至7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书院主办的“战争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史所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院长汪朝光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对于我们理解战争与文明的关系,战争中的正义与非正义问题以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理解战争的涵义有着积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认为,战争行为在以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世界上古时期区域体系内作用显著,这一历史久远的命题在当今时代亦十分重要。本次会议共分七场,来自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学等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在会议中分别围绕战争的起源、战争形态的演变、战争与文明的关系、战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战争认识等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研究员指出,战争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战争以其巨大的破坏力摧毁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又作为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以暴力破解着各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战争的起源是发展不平衡和利益诉求不平衡所导致的,而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于沛研究员认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今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的年代,面对这一变局,中国给出的答案便是通过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来共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汤重南研究员认为,我们应根据战争所处时代、性质、地位、作用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要更好地学习经典作家关于战争的论著,反对错误思潮,同时也要实事求是,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考量。张经纬研究员对战后秩序做了总结,认为二战结束后七十年来世界秩序表现出大局有序稳定,局仍有混乱的特点,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际秩序大小局都来到了十字路口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碰撞将会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走向。孟庆龙研究员则强调,我们可以从战争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来理解战争对文明的影响,并以朝鲜战争为例,指出其对于美国人的心理影响不可忽视。 

  

  战争与国际体系演变之间存在复杂而紧密的联系。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指出,要把“好日子拉长了过”,把握好民族性格,借鉴历史经验,对于中国的长久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复旦大学苏长和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对于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深具启发意义,因此,围绕马克思的观点来认识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与战争的关系及其影响显得尤其必要。清华大学刘丰教授认为,要从多维度考察国际体系变迁与战争形态的演变问题,并指出,国际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越均衡,战争的抑制性力量越强大,而国际格局转型期的战争风险大于国际格局稳定期。 

  

  全面理解战争问题离不开对中西古代战争史的深入探讨。广西师范大学董晓佳教授围绕罗马帝国与哥特人之间缔结的382年和约,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于晚期罗马帝国发展路径的探讨,并认为该和约没有造就哥特人独立的王国,而且罗马帝国军队并未因此蛮族化,因此不能认为382年和约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广西师范大学刘榕榕教授指出,在地中海世界的历史上,传染病与战争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联系,她详细介绍了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历次传染病流行对拜占庭对外战争的显著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刘文鹏教授通过对清代驿站体系的研究,阐述了清代边疆战争发生的原因,并认为驿站体系使清军作战半径显著扩大,对于清朝边防体系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与会学者也对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战争进行了考察。四川师范大学许晓光教授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日本思想界以文明为幌子为侵略战争炮制的外衣,强调从思想上清算日本的侵略战争理论在今天仍然十分必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信美利博士梳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和意大利的外交关系,认为可以分成四阶段来认识意大利外交政策,指出因为中意之间缺乏深厚的利益基础,从而导致双方外交关系的破裂。世界历史研究所杜娟副研究员则探讨了拉美国家在二战中的态度如何从中立走向共同防御,并强调了巴西等拉美国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这一点恰恰被长期忽略。 

  

  围绕战争与文明史、战争史书写的话题,首都师范大学刘文明教授分析了汤因比个人战争经历对其文明书写的重要影响,并指出,在汤因比的文明史书写中,战争被他视为文明衰落的根本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的李文明副研究员围绕1871年日本官方版的《法普战争志略》,介绍了日本军事观察团成员渡六之助记录的普法战争基本进程以及书中对于法国战败的分析,指出该书在舆论上为日本走上普鲁士道路发挥了向导作用。 

  

  多位与会学者从历史与当代的视角,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以及战争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吉林大学卢兆瑜博士梳理了11-14世纪西欧战争观念的演变,指出中世纪战争围绕着正义战争的观念展开,但是这种正义战争理论在托马斯·阿奎那时发生了转变,最终从奥诺雷·博内在1387年发表《战争之树》开始,战争彻底从“法律的工具”演变成了“政治的工具”。对外经贸大学董青岭教授立足于当今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现实,认为人正在被重新定义,而现存国际秩序和规则尚且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战争的发展,国际法体系中有必要增加对于智能武器使用的约束。北京师范大学贾珺副教授着重从《不光彩的武器》一书谈起,生动讲述了贫铀武器如何在战争中被使用以及它的巨大破坏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黄晋副研究员讨论了战争与国际法的关系,他指出,从国家产生开始就有了国家间战争与和平的交往,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对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技术进步,战争形态也在发生巨大改变,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国际法的适用性。 

  

  对于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李巍教授指出,超级企业已经成为了大国经济“战场”上的“新兵”,他通过对一些代表性企业的对比分析指出,未来世界将会呈现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家化齐头并进的趋势,无关国家安全的企业会继续全球化,而关乎国家安全的产业会以国家为界限愈发明显。中国人民大学的许嫣然博士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关系走向为主题,梳理了美国近几届领导人的不同领导风格与对华战略,并对未来中美之间发生重大冲突的可能性做了预测分析。 

  与会学者就上述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有力推动学术界对战争与文明关系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贾方舟 张炜 供稿、周铁君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