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球史视野下拉丁美洲与世界的互动
2021-11-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闫勇)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闫勇) 11月6日至7日,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20届年会暨“全球史视野下拉丁美洲与世界的互动”学术研讨会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90余名学者以线上形式参会。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拉丁美洲史研究“三大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健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拉丁美洲史是世界历史学科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拉丁美洲自古至今都是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员,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全国性学术社团之一。自1979年成立以来,在40多年时间里,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发挥了团结全国拉美史学界的力量,中国的拉丁美洲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的代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将继续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为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他希望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继续发挥协调全国相关研究力量的作用,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为构建中国特色拉丁美洲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努力。
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教授韩琦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开启了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时间点也是全球史的起点。欧美学界近些年不断推出一些全球史的力作,其内容都离不开拉丁美洲。从全球史的角度研究拉丁美洲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是我国拉美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盲点,我们对中拉关系、美拉关系、英拉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但几乎没有人研究拉美动植物在全球的流动、法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荷兰与拉丁美洲的关系,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征服史、大西洋三角贸易、德国对拉美的影响、跨国公司在拉美的影响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多开几次这样的会议,能够推动我国史学界对拉丁美洲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深入研究,特别希望对这方面研究感兴趣的有志青年投身其中,坚持数年,以研究出丰硕的成果。
多维度多方法梳理拉美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作主题为《全球史视野下拉美与亚洲的关系》的大会报告。徐世澄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拉美国家越来越看好东亚国家的市场和资金,越来越重视发展同东亚和亚洲其他地区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1994年底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随后拉美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拉美和亚洲经济发展以及拉美与亚洲的经贸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随着亚洲和拉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21世纪以来,拉美与亚洲的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正在进一步发展,拉美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对拉美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一直是仅次于美国和欧盟(1993年以前为欧共体)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投资国和第三大债权人。但自2002年起,中国与拉美的贸易额超过日本,中国成为拉美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在世界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拉美与亚洲国家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亚—拉美合作论坛、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组织框架内的合作不断加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梁茂信作主题为《美国的拉美移民来源的梯度结构分析:1900至1929年——以墨西哥移民为中心》的报告。报告提出,19世纪末至1929年,拉美国家特别是墨西哥掀起了向美国的移民浪潮。移民来源的梯度结构既反映了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及其与美国的经济融合关系,也是美国企业招工措施实施的必然结果。墨西哥人经过反复的季节性环流,其中一部分最终转化为永久定居美国的移民。伴随着美国边界检查和巡防执法力度的加强,来自墨西哥的合法劳工、永久移民以及其他国家过境墨西哥进入美国的各类人员,与从事贸易的双向车流相互交织,使美墨边境地区跃升为经济繁荣发展的区域性跨国中心,而与之伴随而生的非法移民、走私活动和妓女贩卖等问题的泛滥,则表明该地区具有国际化特点的跨国社会问题不容小觑。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王晓德作主题为《16世纪50年代初“巴利亚多利德辩论”及其影响》的报告。王晓德认为,研究西班牙王室对美洲的征服与殖民化进程,巴利亚多利德辩论是个绕不开的重要事件,在如何对待美洲土著人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转折意义。巴利亚多利德辩论的主角虽只有拉斯卡萨斯和塞普尔维达,但却反映出在基督教框架下西班牙精英阶层对印第安人认知的两种对立观,涉及到当时西班牙王室征服美洲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就是烧杀抢掠的征服美洲活动是否具有合法的基础,美洲土著人由此成为回答这个问题所针对的对象。这场辩论没有决出胜负输赢,处于奴役之下的印第安人悲惨境况自然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西班牙王室只是象征性地承认他们属于“人”的范畴,但还是认为他们与“具有理性的欧洲人”有本质区别,要从非理性之人向有理性之人的转变,唯有皈依基督教,接受“文明人”的“指导”,心甘情愿地服从征服者或殖民者对自己的安排。不管是主张印第安人享有“人”之权利,还是把他们视为缺乏理性的动物,美洲土著人都逃脱不了被奴役的命运,巴利亚多利德辩论实质上给西班牙殖民者奴役他们找到了振振有词的理由。这场辩论发生在1550年,距离美洲大陆映入欧洲人的眼帘已逾半个世纪。在此期间,欧洲人以自身文明作为衡量标准,在想象中构建了美洲土著人“他者”的形象,这场辩论既反映出了欧洲人对生活在大洋彼岸之人的基本认知,又对他们进一步构建美洲土著人的“他者”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袁东振作主题为《中美在拉美地区的博弈及影响》的大会报告。他对中美在拉美地区的态势、政策以及力量对比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拉美国家对中美的态度。袁东振表示,相对美国在拉美建立独霸体系的目标,中国的目标是建立中拉命运共同体;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优先事项是安全,而中国对拉美政策的优先选项是发展合作。中国应该因势利导,敢于博弈,及时调整在拉美地区的战略政策。
上海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江时学以《拉美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为主题进行了报告,他就“印第安人种族灭绝的后果”“拉美历史上的采掘主义”“马尼拉大帆船的现实意义”“昨天的美拉关系”“拉美右翼的历史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拉美史研究方法论”“拉美文明是不是西方文明”和“拉美史研究的古为今用”等话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拉美史研究能否使用‘方法论跨国主义’”“拉美史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和理论是什么”等问题。
此外,与会学者还以报告、分组论坛的形式展开学术研讨。老中青三代学者聚焦全球史视野下中国拉美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深入探讨了地理大发现时期新旧大陆之间的互动、域外大国在拉美的博弈、西班牙与拉美国家之间的互动、英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互动、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互动、东亚与拉美之间的互动、中拉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中美拉三边关系互动等问题,从不同层面剖析了全球史视野下拉丁美洲与世界的互动。本次会议还对拉美历史与当代的灾变与应对,拉美主要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闭幕式上,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法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文仙,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教授董国辉分别作会议总结,并对青年学者提出了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