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7月14日总第651期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

2023-10-12

  7月4日,“文明的特性与兴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汪朝光、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分别致辞。

  李国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我国知识界、文化界尤其是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要深刻认识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不断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较研究,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必须充分研究世界各个文明,其中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开展文明比较研究,必须对世界主要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和衰亡展开持续、细致的研究;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必须对近现代以来世界主要区域和主要国家文明发展进程展开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我们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价值、有分量的文明比较研究成果,从而使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以及治乱兴衰规律有更加客观的认知,更加科学地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武寅在题为“文明的多样性及其双重内涵”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不同文明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产生与各种文明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也正是这种不同和多样性,催生了各种文明之间互通有无、交往互利的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她以历史上不同文明交往交融的大量例证充分说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具有双重内涵。一重是外在的、数量上的,即世界上存在着千姿百态、数量众多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另一重是内在的、结构上的,即每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往和互动,都会在其内部结构上不同程度地留存着其他文明的某些成分。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文明是混合性而非单一性的,是相互依存而非独往独来的。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在世界上单独存在,更不可能压倒和代替其他所有的文明。那种所谓“西方文明高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应永远统领整个世界”等论调,都不过是违背历史规律、罔顾历史真相的谬论而已。无论其怎样为文明冲突、种族歧视、霸权与傲慢摇旗呐喊、自说自话,人类文明的历史大潮都将继续按照自身规律滚滚向前。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立足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学科领域,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外文明比较研究、世界文明史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理论方法等角度,交流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与会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科学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是对中华文化特质、中华文明精神品格的全面把握和科学揭示,也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对创新文化的深邃思考和恢宏擘画。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华文明必将产生更加广泛的世界影响,中华民族也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多更大的历史贡献。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