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综述
2012-11-05
赵志辉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2009年10月16日至18日,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学术年会在浙江金华举行,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参加本次大会的有来自4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期刊、出版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和学者,是近年来该研究会年会中与会人数较多的一次,提交会议的论文共60余篇。学者们围绕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一、对工业化时代的总体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俞金尧研究员在《20世纪世界史体系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提出:从近代以来到当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延续性是显而易见的,即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社会诸方面的变迁。因此,应该以资本主义为主线来构建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体系,并把社会主义的历史内容恰如其分地组织进去,既不要夸大社会主义历史的意义,也不应虚无社会主义史。南京大学沈汉教授的《论工业化时代资产阶级霸主权的两个方面》指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确立后,就开始巩固其统治的两种过程,即政治上的合法化过程和经济上的俘虏过程。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控制》一文中归纳了社会福利的本质:社会福利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社会福利分配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社会政策,决定着社会控制时间的长短。首都师范大学何平教授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近现代欧洲社会冲突。他认为,贯穿18和19世纪欧洲社会的冲突主要与政治现代化和公民争取获得自己应得权益的斗争相关;由于代议制议会和政党的组建、权力的集中和分割制衡、民众的监督和社会改革,使得欧洲虽然多次发生革命和战争,但最终未曾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冲突。北京大学许平教授在论述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时,提出了自由与平等博弈关系,作者用新的理论框架解读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三次调整。首都师大博士生程敏对美国学者阿尔文•施密特所著《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一书进行了评述。
二、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冲突及政府和思想界的反应问题
学者们从多角度研究了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关冲突,视野开阔,既集中展示了我国世界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新成果,又反映出我国世界史工作者深切的现实关怀。
首都师范大学周钢教授的《美国牛仔罢工》考察了19世纪80年代的两次牛仔罢工具体情况、失败原因及其意义。浙江师范大学孙群郎教授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化城市环境运动的前因后果,认为城市美化运动在规划手法上虽然存在某些缺陷,但其在美国城市规划史上曾经做出过重大贡献。南开大学杨令侠教授撰写的《19世纪的加拿大黑人》详细探讨了19世纪黑人进入加拿大、认同加拿大、建设加拿大,谱写加拿大历史的艰难曲折历程。温州大学郑春生博士剖析了六十年代青年学生反叛的原因,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六十年代美国青年学生的反叛就是西方社会结构静悄悄革命的结果,是高等教育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冲突,工业化时期的各国政府较及时地作出反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引发了政治上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丽研究员在《19世纪法国福利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国家角色》一文中论述19世纪法国国家与社会保护体系的关系,考察了国家在福利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到20世纪初,有关社会保险的必要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厦门大学王旭教授的《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与当代美国地方自治》完全认同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观点,即市镇自治制度是自由民主得以在美国维系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以镇民会议为案例阐述了地方自治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并指出了其可能造成多数暴政的弊端。许昌学院许国林老师就镀金时代晚期美国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崛起进行了研究,认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干预主义成为美国社会思潮的主流。临沂师范学院魏秀春老师对近代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肇始、发展进程和实施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阜阳师院丁超老师的《试析德意志帝国劳工政策的逻辑机理》指出,随着劳工问题的增加,帝国统治者采取了“皮鞭”加“蜜糕”的劳工政策加以调节。南京大学博士生周真真通过1884-1950年间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与警察的合作来探究英国福利国家形成过程中志愿组织与政府的密切关系。洛阳师范学院杨成良老师的和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温敏杰还就19世纪后期加利福尼亚州的劳工立法和西奥多•罗斯福时期的铁路法案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与会代表还就工业化时期的其他政治问题进行了探讨。山东大学孙一萍博士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共和派对全民投票理论的批评》一文认为,共和派对帝国理论家的全民投票理论所展开的批评没有抓住实质,尤其失之于对具体历史环境的分析,形成了单纯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推演,从而使自身陷入自相矛盾。北京大学牛可教授《早期冷战中美国的国家建设》考察了早期冷战对美国国家建设的重大而复杂的影响,申述了“冷战塑造美国国家”的主题。徐州师范大学朱正梅老师对法共成为体制内政党的历史、原因和给人们的启示做了简明的有层次的分析。南昌航空大学马万利博士《美国批准宪法运动中的反联邦党人》认为,反联邦党人并不是失败者,其主张对美国立国原则的确立和政治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被视为“另一种建国者”。苏州科技学院王艳芬老师的论文分析了尼泊尔拉纳独裁体制持续百年的原因,并认为正这种体制是尼泊尔成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社会冲突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武汉大学陈勇教授通过对英国历史上医患关系问题的考察揭示了疾病史研究、医疗史研究以及医疗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和社会价值,他还特别考察了患者在医患关系中由主动地位变成被动地位的过程和原因。
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思想界的反思,与会学者对此也给予认真的研究。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的《“自由”与“文明”——对密尔<论自由>中一个观点的考察》指出,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中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比如他使用“成熟”、“文明”、“野蛮”这样一些概念来建立起实现自由的条件。密尔的这种思想特点体现了他身上两种矛盾的观念,引发出人们对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身份的质疑。浙江师范大学王加丰教授的《20世纪的西方人为什么关注蒲鲁东?》指出,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的蒲鲁东在法国乃至西欧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20世纪,蒲鲁东的影响几经沉浮,时至今日,其思想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关注。贵州大学吴倩华老师的《“古老快乐的英格兰”的守望者——评述威廉•科贝特对工业时代的现实批判》分析了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威廉•科贝特的论著,作者认为科贝特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充满了矛盾和不合时宜。
三、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国际关系问题
工业化时代的经济问题始终是世界近代史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次会议对此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河北工商大学张家唐教授的论文《论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考察分析了拉美三个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依据实证主义理论,推行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模式(1870-1930);依据发展主义理论,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1930-1982);依据新自由主义理论,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1982年以来)。南开大学韩琦教授研究了墨西哥的工业化模式,他指出,20世纪40年代以来,墨西哥先后实行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与多样化出口结合起来的“混合”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三种模式,但受制于国内外各种因素而最终失败。墨西哥工业化转型失败本质是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危机。南开大学付成双博士就美国的工业化起源问题的指出,通向工业化的道路是复杂多样的,不存在一条适合所有国家的统一模式。美国工业化起点高,移植和培养了欧洲文化中较为先进的因素,而且还有一个不断扩大的繁荣的农业市场。南京大学博士生宋涛对英国近代早期产业经济思想发展进行了梳理。
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工业化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华东师范大学潘兴明教授的《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探析》探讨了战后丘吉尔政府继续推行非殖民化政策问题。作者认为,丘吉尔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对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的继续和完成,起到了承前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政策原则和目标是在英联邦的框架内逐步实现殖民地的自治。武汉大学张德明教授论述了美国是如何利用三次国际机遇将拉丁美洲变成自己的经济后院的,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美国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湖南师大赵士国教授的论文《新疆百年中俄关系述论》指出,从1851到1950年间,中俄在新疆问题上的关系虽然风云变幻,迭宕起伏,但从沙皇俄国到苏维埃俄国,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主义一脉相承。浙江师大许序雅教授《17世纪天主教修会对远东传教权的争夺》一文通过描绘各天主教传教修会围绕远东保教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明争暗斗及其相互间的各种矛盾,来说明保教权在近代早期殖民扩张和东西方贸易中的重要性。浙江大学刘国柱教授对当代美国民主援助的内容、方法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浙江师大赵志辉教授就美国外交悖论的表现、原因和美国外交政策的内核进行了分析和描述。福建师大林日杖老师就毛皮、大黄与乾隆五十七年前后的国际关系发表了看法;厦门大学博士生陈遥以国际比较视角和档案材料为中心分析了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政策,他认为,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是新旧殖民主义的混合物。
四、工业化时代的文化和教育问题
南京大学陈忠丹教授的《英国19世纪的道德革命》认为,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渐形成,英国在19世纪的意识形态观念中出现了被人称之为“道德革命”的现象。作者分析了道德革命兴起的背景、导因和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讨论了“英国近代自由民主的历史根源”的问题。认为英国的自由民主思想及其制度的建立,完全是在本土文明与域外文明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希腊古典文明的传入,为英国近代自由民主思想与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与社会基础。湖北大学郝祥满老师以町人文化的形成和色道的大兴为中心考察了日本近代都市文化的变迁。武汉大学博士生文倩研究了安立甘教会在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河南大学阎照祥教授的《17—19世纪初英国贵族欧陆游学探要》探讨了该时期英国贵族欧陆游学的过程及游学含义的变化等,认为这其中虽然引发一些不良行为,但它使英国贵族拓宽了政治和社会视野,为其以后在欧洲舞台的活动打下了根基。南京晓庄学院丰华琴老师对19世纪后半叶英国出现的街坊文教馆的产生及其对缓解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剖析。鲁东大学刘丹老师分析了16世纪左右开始传播的“新学术” 对英国近代教育转型的影响。浙江台州学院汤晓黎老师就日本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创建问题解读了日本的终身教育。
五、工业化时代的妇女问题
这是工业化时代社会冲突和社会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是本次学术会议的一个亮点,女性学者是研究的主力军。她们的特点是感性和细腻,论文选题和立意较新颖,善于个案分析。徐州师范大学宋严萍教授提交的《第一次女权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分析》重点分析了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一次女权运动的过程、斗争目标、特点和影响。论文认为:第一次女权活动的斗争目标是争取男女平权。扬州大学陆伟芳教授阐述了一战时期妇女从事和平反战运动的情况,揭露了英国政府迫害妇女和平反战人士的情况。她还指出:如果说男性是天然的沙文主义者的话,女性则是天然的和平主义者。淮南师范学院杨荣教授的《论五四前后的妇女解放运动》重点论述了西方工业革命和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对中国女权思想和五四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作用。浙江教育学院的潘迎华教授以19世纪英国经济现代化、社会家庭立法演变为背景,探讨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经营活动,以期更客观地认识19世纪英国中产阶段妇女在公共经济领域的作用以及她们的家庭社会地位。南京师范大学姜守明教授的《解读新旧约文化视野中的女性》认为:新约和旧约体现了基督教和犹太教两种文化背景,在旧约(犹太教)的文化背景中,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而在《新约》的文化背景中,女子赢得了在神的律法面前与男性平等的机会。
长期以来史学家更多关注女性积极争取选举权运动历史,却对以女性占主导的有组织的反妇女选举权运动研究不足。丽水学院王赳教授的论文《探析20世纪初英国反妇女选举权运动》指出,该运动所呈现出来的行为和话语具有反理性的一面,成为抵制选举权改革的阻力。但同时这场运动中关于女性公民权的阐释又带动了现代意义的女性问题讨论的深化。
提交给本次会议的文章中,有少数几篇难以归入上述范围的文章也很有特色,如厦门大学盛嘉教授的论文《美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吗?》认为, 18世纪的美国革命不是一场以实现一个特定阶级愿望的狭隘的革命,它是一场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都曾踊跃参加的相对广泛的社会运动,因此,学术界将之定性“资产阶级革命”过于武断,其模糊了美国革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山西大学王三义教授的论文《晚期奥斯曼帝国税收和外债》研究了晚期奥斯曼帝国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该文纠正了过去一些含糊的提法。作者认为,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国控制其经济命脉,特别是征税权的丧失。哈尔滨师范大学于春苓教授对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发展、特点和影响进行了研究。山西大学王荣声教授就我国著名的世界史研究大家阎宗临先生的学术成就做了介绍。宁波大学贾庆军老师对魏斐德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做了深入的分析。。
本次学术年会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代表们各抒己见,求真务实,见仁见智,会议气氛热烈和谐。小组研讨的发言更是争先恐后,辩论激烈,真正达到了切磋学术和交流信息的目的。第二,由于世界近代史学会的性质,决定了会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次年会在“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关系”的主题下,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等方方面面。第三,本次年会展现世界近代史学术研究学者三世同堂的新景象。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史学博士、硕士茁壮成长。他们提交论文水平高,观点新颖,给人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这种长江后浪推前浪,学术研究后继有人的景象令人欣慰。本次会议也反映出当前世界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一是教学研究和教改研究方面的成果甚少,反映了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未得到明显改观;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的进步不明显,有待进一步丰富。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刘文涛、张德明、韩毅和王加丰四位教授提供材料或提出修改意见,谨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