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7-02-16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是中国进行世界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学术团体,由中国社科院主管,挂靠于世界历史研究所。20多年前,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刚刚成立,有1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与教学的老中青学者,齐聚哈尔滨,成功举办了建会以后的一次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当年与会的有齐世荣、彭树智、任众等老一辈史学家,他们不仅规划了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和发展的未来“蓝图”,还切实地为成长中的世界现代史研究队伍做出典范。那次大会不仅规模空前,广泛、深入地探讨研究了世界近现代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学术问题,还极大地扩大了世界史学术研究和组织的影响。在老一辈德高望重的学者带动、影响下,一大批青年学者积极踊跃地加入了世界现代史的研究队伍。这些当年的年轻人,今天已经成为了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主力军”。 

  多年来,学会致力于世界现代史学术交流的研究,多次举办学术会议,促进国内的世界现代史研究教学的交流与进步。本次“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2016年会暨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召开的继往开来的一次重要会议。肩负着前人的寄托,心怀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全国一百多位老中青学者,重新聚集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共商发展大计,共议学术问题。 

  此次会议在会长李世安教授与常务理事们的密集磋商、协调下,在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大学世界史学科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多次变化后,移师哈尔滨教育宾馆顺利召开。 

  2016713晚上,召开了常务理事会会议,磋商了大会有关问题。次日,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召开,由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主办。大会有两个主题:一、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换届选举,二、全球史视野中的世界现代史研究与教学。大会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学者的论文和研究成果70余篇,会议上众多专家学者做了主题发言和学术成果展示。两天后大会圆满成功。 

  一、大会主会场的基本情况 

  714日上午8时大会举行了开幕式,黑龙江大学世界史学术带头人、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李朋教授作为主持人发言,拉开了大会的序幕。李朋教授首先对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哈尔滨热情洋溢地表示了欢迎。他简短而又凝练地概括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深远意义,指出年会及学术讨论会是本会学术工作的一部分。希望通过举办会议加强同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交流学习,提高黑龙江大学的世界史研究水平。表示能够承办此次会议,是黑龙江大学历史学院全体师生的极大荣幸。作为东道主一定竭尽全力做好大会的服务和组织工作。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李世安致开幕词。他代表理事会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指出学会为中国世界史研究争取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做出了贡献。李世安教授提到:“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各种史学思潮的传入,我国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受到了冲击,出现了世界现代史研究的碎片化、虚无化、废弃宏大叙事、解构唯物史观等现象,我国世界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面临危机与挑战。如何更好地辨析国外史学思潮,正确引领世界现代史的研究方向,科学地进行世界现代史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次大会的研究议题正是为了解决目前世界现代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求真务实的唯物史观。 

  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严明致欢迎词,首先对于来参加学会的各个学校的老师和研究人员表示了诚挚的欢迎,接着严明校长对于黑龙江大学暨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发展进行了简单回顾。对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能够承办这次学会感到非常的荣幸,也表示欣喜地看到各位专家学者对于学会和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工作的支持,给予了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希望各位学者更够在本次学会上畅所欲言,积极进行学术成果讨论,相互交流,促进学术的发展。同时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工作人员努力为参会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保证各位参会者的需求,做到宾至如归。 

  开幕式上,黑龙江历史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凤飞教授,代表黑龙江省历史学会、史学界各位同仁及兄弟单位致辞。首先,他对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工作表示肯定,并且对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表示祝贺。作为黑大的兄弟院校,同为黑龙江省世界历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基地,哈尔滨师范大学同感荣幸,在过去的岁月里黑龙江大学在世界史教学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黑龙江世界史研究做出了贡献。哈师大作为兄弟院校与黑大风雨同舟,并肩进取。对于黑龙江大学的教学成绩感到高兴,同时也希望黑龙江大学世界史研究更上一层楼,对于本次学会研究议题充满期待,并且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大会的全体参会者进行合影留念后,紧接着就是大会主题发言。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梁占军教授作为大会这个环节的主持人。他指出:从提交会议的论文看,本次大会的研究内容是多领域、跨学科的,不单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史,还有体育史、军事史等领域。还包括俄罗斯学者参与,提供了不同的史料和研究思路。大会论文内容包含范围广,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说明现在中国的世界现代史研究方向更加多面化和丰富化,这种现象令人欣喜的。 

  研究会前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宏毅教授做了《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主题演讲,张宏毅教授已经年逾80,曾经为中国的世界现代史研究和健康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扎实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风格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发言中提到,他认为只有了解共产党,才能了解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由贫苦落后、饱受欺凌的弱国变为了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理解中国共产党有四个关键因素,1.理解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正是这种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使共产党不断渡过历史的难关。也就更能够理解当今“苍蝇老虎一起拍”的政策。 

  2.理解思想路线的独特性,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就是具有独特性的,中华民族的这种独特性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路线的确立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在不断探索,走自己的路,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政治思想的独特性更为体现。3.理解一以贯之的革新性,即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新。4.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学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容是共产党人的必备素质,而新中国建国后,在国际事务中,我们也是坚持求同存异。这样优良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现今的一带一路、中澳自贸协定等开放理念遍地开花结果。因此他认为共产党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结合。“为了永葆党的旺盛生命力,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党以上弥足珍贵的四个特性”学会创始人之一、前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永兴精神饱满地做了题为《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深入研究世界现代史》的主题演讲。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20世纪史。他运用实例,提出历史研究中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没有宏观把握,研究容易出现偏差;没有微观的深入探讨,有些研究会流于肤浅。”他主要举了四个例子,东京审判的回顾和思考、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的区别、琉球问题和钓鱼岛的问题以及朝鲜战争的若干问题,认为深化研究必须进行微观研究。在宏观上应当把握大的原则问题,尤其是我国学者在世界现代史一些领域还不具有话语权的问题上。他指出:世界现代史大体上与20世纪相重合,大概有100多年,我们必须对这个时代有所把握,了解这个时代的性质、内容、特点。例如,为什么20世纪会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是20世纪的主题等等,这些宏观问题必须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把我国世界现代史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 

  学会前副会长、南开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张象教授做了激情四射的主题发言——《论世界现代史研究——兼论齐世荣先生的治史精神》。张象教授长于世界史、非洲史的研究。多年来他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研究,从事世界史教学工作,作为非洲问题与世界现代史两个研究会副会长已在全国30多所院校讲学。他在演讲中提到世界现代史研究必须坚持创新,如何进行创新则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整体观处理,必须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全球史观”是当今世界的趋势,但是有两种全球史观,西方坚持文化形态史,中国则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必须以教学和相关的研究为基础。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存在缺陷,因而教学工作尤为重要。张象教授指出:齐先生尤为重视教学、编写教材、注重授课。第三,必须不断传承。张象教授回顾老一代学者齐世荣先生、杨生茂先生的学术道路,老一辈的治史精神和对于教学事业的热心足以引起后辈历史研究者的敬仰和学习。 

  主题发言后,李世安会长对第八届理事会5年来的工作做了汇报,他首先对于学会的创办和发展做了简单的历史回顾,提到学会的草创阶段和齐先生曾经的努力成果。他说: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必须有使命感,明确使命,继往开来,务求做到“合格”。他对学会的财务状况做了简单介绍。他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片区领导人作用,发挥各片区特色,对以往各个片区领导人的学术活动表示肯定。鼓励世界现代史研究要坚持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和开拓。 

  接着,大会进行了研究会理事会的换届选举。选举阶段的工作由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丽主持。张丽研究员先指出选举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条件,之后经举手表决通过。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了包括研究会会长、副会长,各片区负责人、副负责人以及各位理事在内的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李世安教授为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丽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梁占军教授为常务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芮信副编审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以及各片区负责人和副负责人组成新一届常务理事会。本届理事会从总会到片区,年龄结构合理且趋向年轻化,地域和学科涵盖更为完整。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和新的理事会的成立,必将对中国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大会下午的主题发言有刘德斌、黄民兴、李朋和李世安四位学者。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的主题演讲为《世界秩序的重建与世界现代史研究》,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他从当前世界秩序状况、国内外学界关于世界秩序的争论、现代世界秩序的崩塌和重构、研究世界现代史的一些困惑、世界现代史学科的角色等角度提出一系列问题,指出,“现实的躁动和历史研究的回归是对世界现代史研究动力”;要弄清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们应该参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增加对现实世界的关注。首先他提到历史的报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国际关系是否向19世纪倒退,中美关系是否有可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乌克兰危机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转折问题,中美南海冲突,日本再崛起和全球新一群社会动荡,这些是否是历史的报复。在对于世界秩序的争论上,他提出世界秩序的崩塌是为什么,又怎样重新构建。世界近现代史的困惑就是什么是近代史?什么又是现代史?他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即世界现代史的学科角色,包括三个方面:学科建设的特色、影响力、与学术界的对话。西北大学黄民兴教授的《论阿拉伯之春》主要对中东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主要论述了中东剧变的发展阶段和主要问题,他认为中东剧变201012月由突尼斯开始,几乎波及了大部分的阿拉伯国家。从历史上看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运动有四个特点:地域范围逐渐扩大、目标不断递进、草根性的日趋明显、同时性不断突出。在以往的政治运动中都是政变,而这次确实是群众运动,而弱点也在此。中东剧变分为了四个阶段:201012月至20126月中东剧变的第一阶段,在突尼斯、埃及、也门、利比亚发生政权更迭,大多数国家在这一时期已经结束了这项政治运动。第二个阶段是伊斯兰世界的全面崛起和各国政治势力的博弈。第三个阶段温和派伊斯兰势力的衰落,极端伊斯兰势力的崛起,时间为20134月到20146月,第四个阶段是极端势力的大举扩张和与各国势力的对抗。最后他提到温和派伊斯兰势力的衰落造成极端势力的渗入,伊斯兰国因而产生,伊斯兰国对于中东和欧洲社会都产生重要影响。在中东剧变中,虽然民众和组织发出呼声,但是事实上进行改革的国家并不多,埃及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温和伊斯兰的崛起是一种趋势,值得关注。在阿拉伯的威权主义势力和亚洲并不同,究竟会走向何方,值得研究。 

  黑龙江大学李朋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对于中国内地影响的研究。他以哈尔滨的建城史为例,做了《国际视野中的哈尔滨早期现代化进程及其特征》的发言。他首先向与会的学者们介绍了冰城哈尔滨的基本情况。哈尔滨与东北的其他城市是有所区别的,初次来哈尔滨会觉得此地充满“洋味”。另一特征则是现代化。这个“洋味”李朋老师解释为是因为哈尔滨在上个世纪的前三十年,成为远东的国际大都市,各个国家的贸易和思想都在此汇聚,进而形成的“多元文化”特征的“哈尔滨文化特质”。它不同于“西洋”,也不同于“东洋”,还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关内”与“关东”文化,而是在当时国际化背景下形成的“哈尔滨文化”。现代哈尔滨的历史是伴随中东铁路的修建一同而来的,因此哈尔滨还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来自欧洲的大批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艺术家聚集到这里,同时也吸引和召唤大批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中国内地的不甘“墨守成规”的有一些技术和潜能的人,涌入哈尔滨及中东铁路辐射区,他们共同构成了“哈尔滨人”的主体,他们共同建成了哈尔滨。使得这个中国“边缘”(当时吉黑两省交界处的莞尔小渔村)地区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耀眼的“国际大都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赋予哈尔滨“自由城市”(自由港)的地位,这也是哈尔滨之所以“独特”的根源。例如,在哈尔滨到位出现的洋式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给中国平民居住,并非给租借地的洋人、买办、巨商富贾而建。李朋老师特别提出早期哈尔滨不是典型的殖民城市,因为这里没有殖民特征,是哈尔滨人按照自我意愿进行建设的,哈尔滨没有典型的治外法权,沙俄政府没有实际控制。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领事馆聚集,由于由松花江水陆联运的便利,哈尔滨成为当时国际上著名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各国贸易往来,思想交汇,使得哈尔滨繁盛一时。1931年后日本开始殖民化统治,现代化的进程虽有发展,却逐渐减慢并打上殖民化的烙印。李朋老师提出哈尔滨的近代化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近代化,需要大家慢慢体会。 

  李世安教授做了《科学辨析史学思潮、弘扬书写世界现代史宏大叙事》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各种史学思潮的传入,我国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受到了冲击,出现了世界现代史研究的碎片化、虚无化、废弃宏大叙事、解构唯物史观等现象,我国世界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面临危机与挑战。如何更好地辨析国外史学思潮,正确引领世界现代史的研究方向,科学地进行世界现代史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李世安教授还着重强调指出了两个问题:因为中国的世界现代史是一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目前这一学科仍处于发展阶段,如何重新审视20世纪历史和世界现代史教材编写。他认为:“要弄清楚20世纪历史的本质,要明白20世纪历史是多元的、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21世纪的历史事件、跨国史概念等去审视20世纪的历史”。20世纪世界史内容十分丰富,哪些需要详细,哪些略写,这是教材编写要注意的。另外,世界现代史教材要注意对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大会分会场的基本情况

    大会发言从具体问题研究领域指出当前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的学术指导理论和研究方向,众多学者对与大会的主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众多学者围绕大会的主要议题在分会场期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会一共进行了一整天的分会场讨论,分别在714日的下午和715日的上午,大会根据讨论议题设置了两个分会场,第一分会场讨论的议题为: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20世纪革命与世界秩序、政治思潮、社会发展理论3.高校及中小学世界当代史教学中的难解之题。第二分会场的议题为:1.20世纪以来美国和东亚的关系2.20世纪以来东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大会根据参会者提交的论文进行了分组,众多参会者在分会场进行发言,进行学术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交汇。 

  第一分会场的主持为吉林大学的徐萍教授,评论人为卢少志教授(内蒙古民族大学)和李朋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赵文亮教授发言《试析伊斯兰国兴起的原因》,他提到目前的伊斯兰国问题,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中东恐怖主义兴起原因既有现实原因,又有历史因素;既有宏观的国际背景的因素,又有中东伊拉克、叙利亚特殊的环境,因此在研究中既要考虑美国大国政策的影响,又要考虑伊斯兰教信仰带来的重大影响”。中东长期战争隐患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大国对于疆界的随意划分,在当地引发不满。而美国的阿富汗战争,使得塔利班恐怖分子扩散,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出现恐怖主义扩展的中心。第二个因素就是伊斯兰的宗教信仰,穆斯林教徒和极端主义者寻求伊斯兰信仰的归宿。第三个因素就是阿拉伯之春,造成了中东的震荡,为基地组织生存提供了机会。由于叙利亚问题的出现,国际社会出现分歧,严重对立,为极端组织向这里扩散、生存提供了条件。在此必须指出伊斯兰国的领导者巴格达迪个人领导才能卓著,不仅仅追求蝇头小利,还要求建立国家,进行了建国的一系列准备。 

  赵文亮老师关于中东问题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讨论热情,陕西师范大学何志龙教授分别从历史因素、宗教因素、伊斯兰国自身因素及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衰的角度探讨了伊斯兰国兴起的原因。西北大学韩志斌教授从中东部落机构和发展状况阐述了自己对伊斯兰国问题的研究。军事科学院李龙副研究员对伊斯兰国与法西斯主义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场的学者也对几位学者的研究提出了问题,韩志斌老师给予了详细的回答。 

  值得欣喜的是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鲁科就美国海军问题进行发言,首都师范大学的硕士成振海就他研究的阿以冲突问题做了发言,分会场的专家学者对于两位学生的发言予以了鼓励和肯定,但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指导,令两位硕士生收获良多。 

  首都师范大学梁占军教授以《20世纪的帝国与战争》为题目,对于帝国提出自己的观点,重点提三个问题:帝国的概念、帝国与战争之间的关系、20世纪的帝国和战争的具体形态。他试图对帝国进行新的定义,指出“帝国作为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其实质是强势民族管控下的多民族社会共同体”,帝国有五个特征,即“民族属性、辽阔地域、强大军事、集权管理以及聚合力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下新型的帝国形态是如何的,美国是否属于帝国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这一观点引发的与会者的讨论热情,诸位学者围绕帝国问题进行讨论。湖北大学高志平教授在其《略论不结盟运动的海洋权益主张及其影响》的发言中,提出“不结盟运动在构建新的国际海洋秩序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海洋权益主张的主要内容有:坚持国际海底区域的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主张了沿海国家的海洋权利,尤其是200海里海洋权;建议给予内陆国与地理上不利国家优惠制度;支持制定国际海洋条约和成立国际海洋权力机构。” 

  张象教授提交本次会议的论文《世界现代史学科发展述要》,详细梳理了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历程,指出当前教学和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对青年学者的殷切期望。内蒙古大学卢少志教授介绍了世界现代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增添新知识,补充教材内容;介绍新观点、体现研究特色;运用新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湖南师范大学的罗衡林教授在提交大会论文中对提高世界现代史硕士研究生教学提出意见,认为应该“改革和完善该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历史人才”,着重强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徐友珍教授在论文中提出了有关世界现当代史引进教材的现状与使用问题,指出“在引进教材的问题上宜秉持开放态度,及时跟进,细心甄别,有的放矢。在引进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一是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应齐头并进,以确保其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国内外教材最好配合使用,以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三是授课内容的组织应基于但不囿于一两本教材,而应充分吸纳相关学术研究进展,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与新意;四是在译本和原版教材之间,应鼓励、引导学生阅读外文原版教材,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原著,并规避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和谬误,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并提升其语言能力和批判鉴别能力。” 

  第二会场的主持人为华东片区负责人、华东师大的郑寅达教授。首先发言的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乌兰其木格老师,她提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因为地缘优势,对于蒙古国的研究较为便利。她认为研究蒙古国问题应当从多个立场进行了解,尤其是对于蒙古国独立的问题,中国和蒙古国是存有不同的定论的。因为蒙古国的相对封闭性,因此诸位学者对于乌兰其木格的发言兴趣颇大。 

  天津社会科学院的田庆立研究员做了《象征天皇制的成立背景以及其国民综合机能》的发言。他认为象征天皇制是理解日本战后的保守政治、战后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战争责任问题的根源。美国早在1942年就开始对日本天皇制进行研究,一直到战争结束,存在两派观点:废除天皇还是保留天皇,而最后美国政府决定保留天皇,使天皇成为引导国家走向的稳定器,《菊与刀》这本书应运而生。他认为:“尽管象征天皇丧失了战前有关参与国事的权能,但依然在凝聚日本的国家认同、强化国民一体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其在国家政治架构中保留了具有前近代特征的君主形态,从而导致日本政治中蕴含着难以摆脱的‘复古性’及‘保守化’的内在特质”。田研究员的发言使得大家就天皇问题罪责问题、日本天皇和英国女王的异同、日本战后审判和美国的庇护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讨论。陕西师范大学白建才教授探讨了亨利•迈耶斯及其冷战委员会的成立、发展和活动,并由小及大,指出“美国的不少民间人士和非政府组织并非东西方冷战的旁观者,或被动参与者,而是出于其对西方自由民主理念的信仰和国家利益、阶级利益的维护,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或为政府出谋划策,分忧解难;或赤膊上阵,与对手进行宣传战政治战;或鞭策政府、激励政府采取更加强硬的冷战战略与措施。民间人士和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上下呼应,紧密配合,共同出击,结成了一个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冷战共同体,强化了美国的实力,成为美国最终夺取冷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首都师范大学的翟韬则探讨了19451965年美国对华宣传和美国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提出“‘华人的美国梦’不仅成为了美国对华国家形象公关的重要宣传品牌,也深深地反映了19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人对于自身形象的新认知、投射了美国人新的身份意识。”内蒙古大学的杜立克教授翻译了苏联学者M•季塔连科撰写的《历史是生活的导师》一文,主要介绍了苏联著名东方学者齐赫文斯基的治史方法和研究领域,足以为后辈榜样。长沙学院胡腾蛟副教授从1957年苏联“卫星Ⅰ号”的成功发射对美国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入手,探讨美国“如何面对苏联空间技术优势和世界舆论带来的压力,将修复‘先进’的科技形象作为后苏联卫星时代主要的宣传动向之一”。黑龙江大学的硕士生丁莉莎的发言中提到档案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任灵兰编审就此指出,现在很多青年学者在使用档案材料进行研究时,要注意多方档案比较,注意解密档案的甄别和互证,多方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丽研究员强调,研究问题时要注重档案材料的甄别比较,还要站在国家的立场和角度进行研究。李世安教授则以自己在英国查找档案进行研究为例,进一步指出,西方国家档案解密是有自己的目的性的,学者们应谨慎使用。 

  三、大会闭幕式的基本情况 

  大会闭幕式上,首先,两个分会场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就本组的讨论内容和讨论问题进行简要汇报,使得没有参加其他组讨论的学者能够对其他组的讨论内容有所了解。接着,芮信秘书长对大会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他说:“大会一共提交论文77篇,参会学者来自中国的各个省份,还有来自俄罗斯的外国学者,会议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内容紧凑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会议既有大会报告又有小分会的讨论,大会的报告给目前的世界现代史研究指明了道路,而在分会场讨论中,中年骨干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认为,目前的世界史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扩展到世界的各个地区,这对于学会的前景而言,无疑是有利的。芮信秘书长对于青年学者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十分赞赏,对于青年表现出来的锐意进取和积极探索的精神表示欣慰,也希望学会以后能够对青年学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在锻炼中不断进步。本届学会除了进行学术讨论外,还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的过程是通过民主协商决定的,符合相关程序,换届选举为学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他向退下来的理事多年来为学会做出的贡献和对年轻人的指导表示感谢;虽然老一代的理事已经退下来,但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支持学会的工作。最后对会议的承办方黑龙江大学的领导表示感谢,对为会议默默服务的老师和学生表示感谢。 

  2016715日,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胜利闭幕。在这次学术会议准备工作中,黑龙江大学的教师带领学生作了很多准备工作,例如编辑论文、整理资料和分类装订等诸多繁琐的工作。本次学术会议,充分体现了黑龙江大学师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众多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的交流,也是他们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机会。通过听取专家学者的发言,他们对世界史研究的严谨和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扩展对自我知识的认知;通过学术的交流,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黑龙江大学的教师们也通过这次学术交流,获得了更广阔的视角,提升了学术交流的水平。这次会议带给黑龙江大学的收获很多,会议虽然结束了,但攀登世界史学术研究高峰的行动将永不止息。 

(黑龙江大学田甜、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