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综述

2017-12-27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盛发


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赵峰

  2017年11月24日至27日,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于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举办。此次年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承办,被列入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会议主题为“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历史事件、历史叙述和历史记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省市社科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数十家科研教学单位的近7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晓菊

  11月25日上午,学术年会正式开幕。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晓菊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盛发、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赵峰先后致辞。饶望京副所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对本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今年是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一百周年,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在这个时刻,各位专家学者聚集于此,以“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历史事件、历史叙述和历史记忆”为主题举办研讨活动,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开幕式结束后,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黄立茀主持大会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静杰研究员以“中俄关系的几个要点”为题,梳理了中俄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指出苏联(苏俄)是影响中国近一百年来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外部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张盛发研究员在发言中提及了2017年俄罗斯官方举行相关纪念活动的最新动向,即:将传统上所称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统称为“1917年俄国革命”(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或“俄国大革命”(Великаярусск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晓菊研究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向与会者介绍了2017年俄罗斯学术界在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十月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情况。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徐向梅研究员则重点谈了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现今如何看待十月革命的问题。


研讨会分会场


研讨会分会场

  25日下午,研讨会开始按分议题在两个会场同时进行。与会学者就“十月革命的爆发及影响”、“十月革命与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等议题展开讨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维安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刘显忠研究员分别主持第一、二会场的讨论会。在会议上,与会学者真诚坦率地交换了意见,会议气氛热烈而友好。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晖副教授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如苏俄的和平共处政策、列宁倡导的民族自决原则等,它同时开启了外交档案解密及以宣传作为国际关系常用武器的先河,促进了外交部门非贵族化和女性外交官员的出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李春隆谈到,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息息相关,俄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援助东方各民族,为中共的建立及发展壮大做出了极大努力,因此可以说,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王学礼副教授通过对1917年之前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如日俄战争及帝制问题)的分析,强调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爆发的内在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立茀做了题为“十月革命与苏联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得失”的发言。她指出:苏联的民族政策使帝俄时期的族裔民族向国家民族转化,实现了民族的政治化,但也为1991年的国家解体奠定了物质基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钟建平副译审则对十月革命前俄国粮食流通形式的演变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谈到,1917年之前俄国农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固定贸易、展销会、粮食交易所构成了俄国粮食市场的基本框架。因而,由于“饥饿出口”引发的饥荒成为十月革命诱因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为使两个分会场的学者能够更好地分享彼此的观点,简短休息之后,两个分会场合并,全部与会者集中到第一分会场进行研讨。中共中央编译局徐向梅研究员主持会议,讨论的题目为“十月革命: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百年研究回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马龙闪研究员以普京下令编纂的范本历史教科书为案例,作了题为“当今俄罗斯主流社会的十月革命史观及历史反思”的发言,涉及到十月革命的前提、性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及俄罗斯主流社会怎样看待十月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刘显忠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俄罗斯十月革命研究的百年变化”。他引用俄罗斯刊物上一篇题为《“大”不意味着“好”》(“Великая" не значит"Хорошая”)的文章,就“Вели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的译法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中共中央编译局徐元宫副研究员向大会介绍了克格勃第五局成立的背景、职能及“错误意识形态预防警告机制”在苏联的实践。他认为,该机制“既不治标也不治本”,不过是通过对持不同政见者的警告和迫害,使之噤声,从而掩盖社会矛盾。《俄罗斯学刊》编辑部李淑华主任分析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报纸及其作用。她提到: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反革命势力均利用报纸进行宣传,以达到自身政治目的。她着重介绍了苏俄时期俄共(布)如何利用党报、农民报和军事报等报刊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并简要分析了报纸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之后的会议由《俄罗斯学刊》编辑部李淑华主任主持,议题为“其他与十月革命相关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吴伟研究员梳理了1917—1920年中国报刊对1917年俄国两次革命的报道。他介绍道,当时中国报刊对二月革命的报道较十月革命更正面更详尽,原因在于中国报道的倾向性、材料来源及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俄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了解。黑河学院教师孙丽红在发言中表示: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女性对国家与民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女沙皇和女贵族身上,1917年以后俄罗斯女性的群体价值才开始显现,因此十月革命可谓俄罗斯女性问题研究的分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邢媛媛副研究员在发言中列举了西方苏联学对十月革命问题研究的一系列观点,指出当下俄罗斯国内对十月革命评价的转向,恰恰符合20世纪西方苏联学的观点。

  26日,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俄罗斯教科书中的十月革命”、“俄苏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苏联历史中的政治理论与史学方法问题”、“俄罗斯区域史研究”及“俄罗斯东欧中亚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等议题展开研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钟建平副译审、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胡舶教授、中共中央编译局徐元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高歌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永成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解国良副教授先后主持讨论会。会上,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周厚琴在论及基辅罗斯王公的权力问题时指出,基辅罗斯王公作为“外来”统治者,其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制君主。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曹文明副教授从“忠信”和“善战”的角度论述俄国亲兵的教育问题,认为亲兵教育强化了基辅罗斯世俗君主的政治优势,加固了王权根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许金秋副教授论述了20世纪初俄国保守主义政治实践与专制政权灭亡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王游介绍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冲击政权的尝试。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文华就“十月革命是否是必然的”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强调十月革命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和信任。南京大学吴贺副教授指出了从发展角度重新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要性,表示俄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实践推动了共产主义理论的进步和发展。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潘晓伟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李东辉在1919-1922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苏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苏俄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援助使其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和实现民族自信。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维安教授论述了俄国史学中的“蒙古问题”,梳理了近年来俄国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探讨了鞑靼蒙古人的统治对罗斯社会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张广翔教授着重介绍了伏尔加河水运与俄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及其在俄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苏州科技大学解国良副教授指出了斯托雷平推行西部自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西部自治暴露了斯托雷平君主主义思想和立宪改革的内在文化冲突。苏州科技大学齐嘉副教授指出,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社会纵向和横向流动性不断增强,社会所有阶层对政治制度表示不满,变革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刘国菊以17世纪前后俄波关系中的乌克兰为主题,围绕俄波争夺乌克兰的态势展开讨论,探究乌克兰东、西部地区分裂的历史根源。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振文论述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确立的村社土地所有制对俄国社会进程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讲师唐艳凤对俄国1866年国家农民改革法令进行探析,认为该法令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俄国国家农民的地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旭黎副教授论述了苏联农民治理模式的改革与社会稳定问题。海南大学吕卉副教授指出,苏联农民和集体农庄在卫国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但限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苏联政府在战后并没有及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永成副教授以“医生案件”为中心论述了1948—1953年苏联全国性反犹运动,认为该运动削弱了苏联民族凝聚力和科技竞争力。

  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高晓川副研究员就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天鹅绒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论述,表示苏联“大一统模式”与东欧国家“多元化模式”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东欧历史发展演变的主导因素。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邰浴日副研究员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匈牙利发生政治剧变的国内条件和深层动因。四川旅游学院刘国华教授阐述了托洛茨基“蜕化工人国家论”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意义。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王子晖指出,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国外俄国革命研究出现了各类值得中国学者注意的“转向”(特别是在革命中的社会各阶层及俄国各省革命行动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西南大学俄语国家研究中心国玉奇教授通过对“革命”概念的诠释和对十月革命相关观点的梳理,从多个角度反思了俄国革命引发的问题和困惑。甘肃省委党校李喻副教授就十月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关系发言,在有关农村地区发展的基本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苏州科技大学张宗华副教授介绍了十月革命造成的俄国贵族大流亡,认为俄国贵族在华流亡期间保持了东正教特色的俄罗斯文化,促进了哈尔滨、上海等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会议闭幕式

  26日下午,研讨环节结束。会议闭幕式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张广翔主持。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晓菊在作大会总结时表示,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与会学者围绕年会主题展开了充分研讨,推动了苏联东欧史研究的健康发展。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盛发在表示期待明年与众位同仁继续进行学术切磋之后,代表年会主办方宣布大会正式闭幕。

 

  (世界历史所博士后王游,博士生刘雪野、李巧、赵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