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2020-10-17

  2020年9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采用实体会议和云会议结合方式进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二十余位学者做学术报告,线上和线下共有近百名学者和在读博士生聆听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执中楼阳明厅举行,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法人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中亚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首先致辞。他对参会的学者,特别是学会老领导陈之骅研究员、吴恩远研究员,兄弟单位领导邢广程研究员、孙壮志研究员表示热烈欢迎,对学会历任领导对学会做出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他希望学会本次年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科学总结苏联东欧的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苏联东欧历史规律的认识,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苏联东欧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贡献。另外,他还介绍了世界历史研究所在“十四五”规划中对苏联东欧史研究的设想,希望与兄弟单位加强合作,共同构建苏联东欧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张盛发会长致辞 中国社科网供图 摄影崔蕊满

  随后,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张盛发研究员致辞。他介绍了学会轮流在京外院校和科研单位举办年会的传统,对今年回到北京办会表示祝贺,并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多年来对学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表示感谢。接着,张盛发会长介绍了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和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这两个会议主题,以及其他俄罗斯、东欧、中亚历史和现实议题的设置情况。

  今年是学会成立35周年,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第一、二、三届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副所长陈之骅研究员受邀首先做主旨报告。他回顾了学会的发展历程,重点就当前加强俄罗斯中亚史研究谈了  几点意见。他首先谈了对世界历史体系的看法,认为前苏联史学界所采取的世界史体系虽然有其缺点,但毕竟是一个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今人应该注意对其精华借鉴吸收,可对苏联科学院的十卷本《世界通史》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它的可取之处,为我所用。其次,他强调要用历史的方法看待问题,历史地看待斯大林“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第三,他强调要多读书,熟悉新材料。他以日本学者土肥恒之的著作《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李文明副研究员翻译,北京日报出版社2019年出版)中对尼古拉一世的不同评价和对勃列日涅夫在宗教问题、民族关系、区域不平衡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为例,阐述了接触新观点的重要意义。另外,他还对学术社团与院所开展联合研究、制订课题指南等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

 

  荣誉学部委员、第一至第三届会长陈之骅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第四届会长 吴恩远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第四届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吴恩远研究员做了题为《俄罗斯学界关于俄罗斯历史重大问题的讨论》的主旨报告。他首先分析了何为“重大”,标准是什么,进而列举了十月革命、苏联现代化建设属性、苏联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他尤其谈到了如何全面理解“重新评价”,指出所谓“重新评价”的进程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苏联和俄罗斯社会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评价以及对美国的态度,就从“一边倒”的支持演变为“一边倒”的反对,而这种根本性变化,正是对历史进行“重新评价”的关键内容。俄罗斯近年的研究成果表明,苏联所建设的是一个现代化社会,苏联的建设实践并未脱离人类发展的正常轨道;在俄罗斯,从领导人到学界和普通民众,对斯大林的评价也日趋客观理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在线做主旨报告

  邢广程研究员做了题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苏联问题》的主旨报告。他从列宁与布哈林关于玻璃杯的争论和列宁关于“二二得五”还是“二二得蜡烛”的论述出发,讨论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和实践问题,指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不犯致命错误的抗体和基因,这也是分析苏联历次改革成败的一把钥匙。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孙壮志研究员做了题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中俄参与全球治理的启示》的主旨报告。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讲起,分析了多边国际体系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中俄都是全球化、多极化世界的坚定维护者,是多边主义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后疫情时代,在单边主义、“本国优先”论、强权政治、霸凌行径不断抬头之际,中俄两国更要加强战略协作,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过程中,维护多边国际秩序。

  张盛发研究员做了题为《列宁与共产国际的建立》的主旨报告。他分析了共产国际成立的背景和过程,指出列宁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从物质基础及高度组织化、集中化所带来的强大战斗力等角度分析了共产国际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并介绍了共产国际与苏共国际部之间的继承关系,以及共产国际的理论与实践对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和近年来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活动的概况。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黄立茀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黄立茀研究员做了题为《科技革命与苏联剧变》的主旨报告。她认为,在第三次技术革命过程中,由于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和相应的官僚体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西方的禁运等三方面因素,苏联未能实现技术反超,最终使经济恶化,政治危机日益严重。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晓菊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和上午的会议。

  9月19日下午第一阶段的会议由黄立茀研究员主持。

  王晓菊研究员做了题为《俄罗斯独立三十年:人口危机如影随形》的主旨报告。她从人口的绝对数量、贫困化、各宗教人口比例、侨民回迁政策、经济和军事安全等多个角度对俄罗斯人口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俄罗斯自1991年以来始终没有根本摆脱人口危机,这将成为制约俄罗斯发展的重大因素。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戴桂菊教授做主旨报告

  戴桂菊教授做了题为《新冠疫情下俄罗斯宗教管理的调整》的主旨报告。她结合宗教活动具有聚集性的特点,梳理了疫情爆发至今,俄罗斯宗教信众对国家防疫政策从抵制到顺应的过程,指出俄罗斯政府如何在宗教自由和防疫管控之间实现平衡,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张广翔教授在线做主旨报告

  张广翔教授做了题为《帝俄时期现代化的若干认识》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从工业化、城市化、教育世俗化、农业合理化等传统角度考察,从政治解放和现代化的关系上说,1861年以前的俄国很难说有真正的现代化建设。1861年改革使农民能够和贵族基于经济规律平等地进行交易,开始解决农民与政权关系问题,因而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国家通过成立贵族土地银行,体现了国家对贵族的关心,但总体上说,贵族在资产阶级化的过程中并非直接受益者,而国家成为了这一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建华教授在线做主旨报告

  张建华教授做了题为《重建文史哲大联盟:关于俄国史研究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他以《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为引子,从语言学-文化转向、巴赫金说起,解释了俄罗斯文化中的文学中心主义,并分析了俄罗斯知识界为何能在“文史哲不分家”的基础上,通过迅速有效地挖掘俄传统文化资源,从而在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论战取得胜利,并对中国在研究俄罗斯问题时是否能够建立“打通文史哲”的大学科提出了了自己的思考。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左凤荣教授在线做主旨报告

  左凤荣教授做了题为《俄罗斯对苏联民族政策的继承与创新》的报告。她认为,普京的民族政策与苏联时期有很大不同,是从沙俄时期的民族政策中吸收了其有助于国家统一的成分,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协调,在赋予俄语以国语的法律地位的同时,又倡导民族文化自治,从而基本解决了如何对待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的问题。

  9月19日下午第二阶段的会议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主任刘显忠研究员主持。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爽研究员(左)做报告

  刘爽研究员做了题为《当代俄罗斯社会史研究价值取向与理论框架的嬗变》的报告。他分析了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社会史研究兴起的背景、原因,在与西方史学交流互鉴中所形成的新主题、新领域,以及近三十年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教授王宪举做报告

  王宪举教授做了题为《白俄罗斯总统选举风波及其发展趋势》的报告。他介绍了目前白俄罗斯局势的最新进展,进而从经济发展与停滞、亲俄与亲西方思潮的博弈等角度分析了造成白俄罗斯动荡的原因,并对其未来走势做了初步判断。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大学《俄罗斯学刊》靳会新主编做报告

  靳会新主编做了题为《近十年(2009—2018年)“大国关系、区域合作中的中俄关系”研究综述》的报告。她结合近年来数百篇中俄关系方面的论文,分析了中俄在中美俄关系、国际组织、地区组织、“一带一路”框架等国际机制中的关系,认为双方学界和民间对中俄关系的评价都较高,但双方民众间的文化亲近感还有待提升,基础研究和理论建设也尚待加强。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宋永成教授做报告

  宋永成教授做了题为《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及其对苏联犹太人的影响》的报告。他探讨了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以及围绕这一定义对犹太人能否构成一个民族的讨论,进而分析了由于这一定义的局限而给苏联犹太人政策所带来的困境和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中亚史研究室侯艾君研究员做报告

  侯艾君研究员做了题为《俄国征服中亚的再思考》的报告。他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关于俄国征服中亚的研究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征服给俄国政府和中亚地区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了分析。

  9月20日上午,会议举行了两场分论坛。

  第一场分论坛由刘爽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庞大鹏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李瑞琴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主编李中海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来仪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建军副教授、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副院长彭传勇研究员、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肖玉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王桂香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学院肖瑜副教授、刘显忠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马龙闪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周厚琴分别做了题为《俄罗斯修宪的历史因素》《俄罗斯新<宪法>将带来什么》《地区史、国别史研究与地区国别类期刊:如何从牵手到结缘》《列宁时代的宗教政策及其涉伊实践》《浅谈巴尔干研究的几个出发点》《在华俄侨学术机构——中东铁路中央图书馆的学术活动评析》《清代俄罗斯馆与北京黄寺的交往——以19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馆成员记述为基础》《方寸上的俄罗斯对二战的历史记忆及文化影响》《在俄罗斯视频网站讲授中国历史的学术体会》《俄罗斯本国的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课题主要内容》《雅尊斯基的历史地理学成就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庞大鹏研究员做线上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李瑞琴研究员做线上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主编李中海研究员做报告

  第二场分论坛由王晓菊研究员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俄罗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郭春生、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宗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丹副研究员、黑龙江大学高龙彬副教授、黑河学院孙丽红副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劳灵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高级助理教授庄宇分别做了题为《论苏联与雅尔塔体系(1945—199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什么会失败?》《十月革命后俄国贵族在哈尔滨的流亡》《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食物购买证政策》《冷战与哈佛苏联社会制度项目的缘起研究》《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苏联女性贡献》《试析弗洛罗夫斯基宗教思想的主要贡献及其局限性》《战后苏联文化政策的演变(1946—1956):以戏剧政策为中心》的报告。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锐(左)做小组总结,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罗爱林(右)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李锐副研究员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宋永成教授分别对两个分论坛的发言进行了总结。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罗爱林主持。戴桂菊教授做大会总结并就2021年的年会安排进行了说明。最后,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张盛发研究员宣布会议闭幕。

 

  现场合影

  (俄罗斯中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鲍宏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