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王晴佳教授做有关“记忆研究与政治史的复兴:当代史学的一个悖论发展”的学术报告

2017-07-10

  2017年6月27日,应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之邀,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王晴佳做了题为“记忆研究与政治史的复兴:当代史学的一个悖论发展”的学术报告。有来自世历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世界历史》编辑部、跨学科研究室、古代中世纪研究室的2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王晴佳教授简单梳理了从兰克史学到年鉴学派再到记忆研究兴起的线索及其与80年代政治史复兴的关系。

  王教授指出,兰克虽然要求客观地研究历史,如实直书,但他本人却是有历史观的人。他对后世产生了三个重大影响:提倡民族-国家研究范式,并由此勾勒了近代史的主线;开创seminar(工坊式)研究方法;强调档案史料。尤其第三点符合了当时欧洲各国大力筹建档案馆的趋势,结果就是,大量的档案材料被收集和整理,这导致兰克后的第二代史家更为重视政治外交史,研究的论题越来越狭隘,有关历史思想的探索越来越少。由此,兰克史学招致很多批评,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德国的兰普莱希特。而兰普莱希特对兰克史学的挑战,是在当时历史学科学化的大背景进行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借助历史学科学化对兰克史学进行挑战是一种更具成效的路径,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法国的年鉴派,他们的研究已经开始涉及对记忆的研究。王教授介绍了涂尔干及其弟子,指出他们用社会学方法将历史研究层次从微观提升到宏观,哈布瓦赫更是成为记忆研究的开创者。史学年鉴派从费弗尔到布罗代尔再到勒高夫的三代史家刻意回避做兰克学派式的政治史研究,自下向上看,关注社会史,他们的研究都多少涉及记忆方面的内容。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记忆研究兴起,标志性事件是1989年《记忆史杂志》在特拉维夫大学创立。这时候的记忆研究主要涉及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王教授着重提到了几位著名的记忆研究学者及其著作,如诺拉的《记忆的场所》、达恩顿的《屠猫记》、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阿斯曼夫妇等。这时的记忆研究相较于涂尔干等社会学派来说,更注重成员的互动记忆。当前记忆研究的一大主题是屠犹问题。在这里,王教授特别强调了记忆研究中道德因素的重要性,指出屠犹就涉及道德问题,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人们的忏悔和赎罪心理。

  记忆研究是历史学社会科学化的产物,本意是对政治史的提出挑战,以降低政治史的学术地位,同时呈现历史的多面性,实现跨学科的发展。但是记忆研究所涉及的诸层面,如纪念碑、纪念馆、书籍出版等最终又都和政治权力相挂钩,其中的道德因素也是通过政治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时记忆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政治权力如何塑造底层社会,如何塑造记忆,而这最后变成了向政治史的回归,但与旧政治史又有所不同。新政治史在回归叙事史方法的同时,还吸纳社会科学的方法,并考虑研究对象“为何”重要的问题,而这在旧政治史中被认为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最后王教授指出,记忆研究打破了政治史的一家独大、但最后又不得不重视政治权力,所以说这是一个悖论。

  在自由讨论阶段,参会的科研人员就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政治正确性问题、记忆的不可靠性、记忆与口述史的关系、南京大屠杀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李桂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