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张文涛:历史哲学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

2018-04-17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网站

  2018年3月30日上午九点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18年“科学与人文讲座”第2期在中关村校区S202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文涛老师作了题为“历史哲学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的演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袁江洋老师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工作。

  讲座伊始,张文涛老师首先介绍了何谓历史哲学以及历史哲学的两条基本进路——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前者关注的重心是历史本身,研究历史本身如何运动;后者注意的中心则是人们如何认识历史运动,而不再是历史本身如何运动。

  本场讲座内容共分七个部分,依次为:概念的提出、神话的想象、宗教的解释、哲学的解释、虚无主义、科学的进路、有限与无穷。

  在第一部分,张文涛老师从夏特莱侯爵夫人第一个将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翻译成法文的故事说起,介绍了历史哲学这一概念诞生的历史背景。受到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在一种机械自然观的思想潮流中,以伏尔泰为代表,开始反思当时杂乱无章的历史叙事方式,寻求历史背后确定性的规律。接着,张老师分别从地球的变迁,不同的人种,初民的宗教,神谕、巫术,代神立言的立法者等几方面进一步阐发了历史哲学得以产生的根源。

  在第二部分,张文涛老师讲授了希腊命运三女神。在帕特农神庙东面人字形山峰上有一组雕像残片,刻画了掌管未来和纺织生命之线的克罗托,掌管生命之线长短的拉克西斯,负责切断生命之线的阿特罗波斯。在这些神话的想象中,蕴藏着人们在纷繁的历史背后寻找其确定性的支配力量的憧憬与向往。

  在第三部分,张文涛老师介绍了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显露的历史观。他把整个历史时空限定为上帝创世之后以及之内的世界,是一种典型的对历史的宗教解释。此外,奥古斯丁将罗马城的覆灭归结为罗马人的德性的败坏,而非种种外部历史因素,这一洞见发人深省。最后,张老师讲解了当时一个重要的主题——战争与和平问题。

  在第四部分,张文涛老师探讨了培根、牛顿、孔多塞、圣西门的思想中包含的一种进步历史观。他们坚信有一条绝对普遍的客观规律支配着人类历史不断进步。接下来,张老师引入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家对这种进步历史观的反思,发现一旦严格遵循这一思想进路,势必走向历史的终结。

  在第五部分,张文涛老师紧接着第四部分遗留的进步历史观的悖论,讨论了西方近代以来的三次信仰危机——马丁?路德:教会已死;施莱尔?马赫:《圣经》已死;尼采;上帝已死。重点讨论了尼采的思想,认为虚无主义是尼采思想的出发点,并贯穿其思想的始终。他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揭示虚无主义,无论是发明超人、永恒轮回、或者权力意志,他又是用不同方式试图克服虚无主义。最后,在分析哲学、数学、物理学领域逐渐显示出的认识的相对性,预示着进步历史观的坍塌。

  在第六部分,张文涛老师通过引用科学哲学家赖欣巴哈的名言——“在通向哲学领悟的道路上,科学家是路标的设置者”,指出要获得如数学那般客观确定性的历史规律是不可能的,要开辟新的历史哲学,必须拥抱科学,关切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当代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张老师认为,历史学已经从人文科学阶段、社会科学阶段发展到自然科学的新阶段。

  最后,张文涛老师通过高更的命运三问,切入了历史哲学中有限与无穷的终极问题,并具体化为四个基本问题作为讲座的结束。这四个问题分别是:认识的有限性、现实的局限性问题;战争与和平逐步让位于科技伦理问题;拓展人类生存的可能性问题;人之本质问题。

  报告结束后,张老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关迪,图/关迪】

  【主讲人简介】

  张文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跨学科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从事历史哲学与史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启蒙时代历史哲学的科学起源》、《尼采、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性》、《区分历史书写的三种范式》、《思考乌托邦》等论文、译文和译著60余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