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古典接受史:以奥维德的流放诗为例

2019-04-19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约瑟夫·法雷尔教授访问世界历史研究所


约瑟夫·法雷尔教授在讲座中


刘津瑜
教授

  2019年3月26日上午,应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古典学系教授约瑟夫·法雷尔(Joseph Farrell)作了主题为“古典接受史:以奥维德的流放诗为例”的学术讲座。胡玉娟研究员主持报告会。

  约瑟夫·法雷尔教授是国际著名古典学家,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古典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2018年至今任国际古典学学会(Society of Classical Studies)北美地区会长。法雷尔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在罗马文学,特别是拉丁语诗歌,以及罗马共和时代及奥古斯都时代的文化,在古罗马语言文学研究方面贡献卓著,专著、合编著作、拉丁经典注疏、英译罗马名著10余部、论文等近60余篇,书评近40篇。今年3月,法雷尔教授应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邀请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先后在上海、金华、长春、北京等地高校巡回演讲,并首次访问世界历史研究所。

  在“古典接受史:以奥维德的流放诗为例”的报告中,法雷尔教授首先介绍接受史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指出近年来欧美古典学家已经普遍运用这种方法对古典作品进行研究。罗马诗人奥维德以擅长写爱情诗闻名,而他在黑海地区写下的流放诗歌《哀怨诗》、《黑海书简》则从古典时期到现代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法雷尔教授通过文本分析、比较,发现奥维德流放诗对公元1世纪的小塞内卡、6世纪的维南提乌斯·福尔图纳特斯、文艺复兴时期的彼得拉克、德国文学家歌德、20世纪晚期当代作家奥地利小说家克里斯托夫·兰斯迈尔等都存在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案例证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奥维德流放诗的兴趣程度是不同的,但在每个时代,人们总是对这些流放诗抱有特殊的兴趣。奥维德流放诗的主题和书写风格被古典时代之后的诗人、作家或多或少地接受、模仿、传承下来,构成西方流放文学史最重要的古典源头之一。

  来自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俄罗斯东欧研究室、欧美研究室、跨学科研究室、史学理论研究室、图书馆学者,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聆听讲座,并围绕接受学的理论与概念,其在古典学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与趋势,文本研究与历史语境的关系、流放文学与文化孤独主义、罗马流放文学与古代近东流放文学之比较、流放诗与意识形态、政治转型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旅美学者、美国德堡大学古典学系教授、上海市“千人计划学者”、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津瑜作为特邀嘉宾陪同教授来访,并参与了讨论。

(胡玉娟供稿,孙洁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