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俄罗斯学者达秋生教授:中俄关系史的地方视角

2019-07-03

  2019年6月18日下午,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教授弗·格·达秋生(Владимир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Дацышен)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就“中俄关系史的地方视角”与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部分学者和学生进行了学术交流。

  达秋生教授首先对“区域主义”、“区域学”进行了理论解析。他指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复杂化,区域学成为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热点。区域是一个以地理为基础、涵盖众多历史文化层面的面积不一的体系单位。在民族国家构建时期,由于边境区域共同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利于民族国家认同构建,区域的历史文化往往被忽略、简化。然而,在世界体系发生剧烈变动的当下,边境区域对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就中俄关系而言,学者们需要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边疆”与“区域”,进而重新定位边境区域。从字面意思看,“边疆”一词的使用对边境区域意味着由内向外的离心力,对国家而言是由地方至中央的向心力;“区域”一词强调的是融合,对边境区域意味着由外向内的向心力,对国家而言是由中央至地方的离心力。以大阿尔泰区为例,如果强调该地的边境区位,那么阿尔泰山一带是中俄两国远离首都的非核心地区,如果着眼于大阿尔泰区本身,那么阿尔泰山一带便是核心地区。区域定位的变化主导着各种资源流向的改变。以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对岸)为例,苏联时期这里作为边境城市,从莫斯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接纳汉语师资。如今,作为中俄边境区域的重要城市,从布拉戈维申斯克向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输出了大批汉语师资。

  达秋生教授认为,中俄关系史、特别是中俄地方关系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中俄边境领土均远离各自中心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由于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边境区域开展合作比与各自中心地区发展合作更为便利;二是历史上中俄关系的发生和发展促进了边境区域的早期开发;三是区域史研究与中俄关系史研究相得益彰。达秋生教授指出,区域关系史的研究需要中俄两国学者共同推进,从而找到更多的历史细节。从区域学角度出发,历史研究将更加有趣。此外,还应注意文献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可能存在的出入;四是边境区域地方长官主导了中俄两国前三百年的交往。这一时期,基本上不存在中俄国家层面的关系和中俄皇帝之间的私人关系。地方长官常常在未获得中央授权的情况下签订条约,使地方利益最大化。因此,应将中俄关系史中的这类问题纳入地方史的研究范畴;五是近35年是中俄关系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俄两国政府从边境区域关系入手逐步改善国家关系,现已形成中央主导、边境区域密切配合的中俄全方位、多层级关系。多层级关系的建立与管理不仅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和扎实的学科交叉研究,而且需要借鉴欧盟等区域关系发展的成功经验。

  达秋生教授的学术报告内容充实、观点新颖,在与会者中引发强烈反响。在互动环节,达秋生教授细致解释了中俄关系的丰富内涵,耐心回答了与会者的问题,现场气氛友好而热烈。

  本次学术座谈由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主持,鲍宏铮担任现场翻译。

  (世界历史系博士生赵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