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科学院当代历史研究所图马教授访问世界历史所
2019-07-03
2019年6月28日,捷克科学院当代历史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history,The 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前所长奥德里赫·图马(Old?ich T?ma)教授应邀到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就苏东剧变以来中东欧国家的发展状况及中捷关系等相关话题进行学术交流。
首先,图马教授就“东 欧”这一概念发表了个人看法。他谈到,作为一个具有浓厚地缘政治色彩的概念,西方国家普遍将二战后在欧洲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统称为“东欧”,即便在1989年东欧剧变后,“东欧”这一概念仍具有强大影响力,这很容易让人认为这些国家共性大于个性。他认为,即使在社会主义时期,东欧各国在经济、宗教、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苏东剧变后各国发展情况也各有不同,而且实际上所谓的东西欧差异也并不存在。巴尔干半岛国家的转型发展相对较慢,而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国家则很快实现转型。此外,东欧各国的外交政策也各具特色,波兰与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相对强硬,而其他国家对俄罗斯相对友好,在加入北约、欧盟等重要问题上各不相同,加入相关组织后各国的政策选择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体现出东欧各国内部实际上个性更加突出。
接下来,图马教授就中捷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谈到,中捷关系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来,在两国分别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双方关系迅速升温,捷克国内出现过一股中国热。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各种因素影响,中捷关系几乎中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89年捷克剧变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捷克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两国关系迅速回温,高层联系日渐频繁、文化交流层次多样。捷克人学习汉语的热情持续上升,中餐馆在捷克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不过,直到目前中捷双边贸易与投资规模还十分有限,有相当一部分经贸、投资是经由德国完成的,而且捷克国内也出现了对中国投资的疑虑。但总体而言,两国关系向好,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在主题讲座之后,与会人员就欧洲文明与西欧文明的差异、捷克农业集体化、捷克的人口结构与移民形势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发表了各自观点,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此次学术会议由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主持,世界历史系硕士生杨睿担任现场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及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跨学科研究室、西欧北美史研究室的部分学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历史系的一些学生参加了活动。
(世界历史系博士生吴迪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