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唐艺梦教授访问世界历史研究所
2019-09-23
继2018年11月访问世界历史研究所后,2019年9月3日,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Daniela Zhang(中文名唐艺梦)教授再次访问该所,并用汉语作题为“龙作为中国象征物,龙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表现”的学术报告。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成员、吉林大学张广翔教授和世界历史系博士生参加了报告会。
唐艺梦介绍了她认为的“龙”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的历史;探讨了“龙”形象、功能、写法等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分析了“龙”作为权力(帝王)象征的历史演变;研究了“龙”在中国文化与生活中的呈现;她认为“龙”作为中国人的象征起源于近现代,与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寻找自身形象有关。
唐艺梦指出,在东方(中国),“龙”的来历非常古老(黄帝具有龙的身体);“龙”多半是友善的;“龙”和水有紧密关系,常常会带来降水;“龙”常常以江河湖海保护神的面目出现;“龙”的脚趾数量不同,这一情况在中国、日本、韩国有着不同的解释。
唐艺梦也谈到了龙/Dragon在西方的形象,指出在西方(欧洲),龙/Dragon的形象通常是:它是恶意的象征;它常有三个、九个或十二个头;它会吐火;它有翅膀,和魔鬼有关;它常被英雄打败;它(自然)比人的力量大,是人所恐惧力量的象征,所以应该要被打败才行。
去年唐艺梦教授到访时曾与世历所学者讨论了“龙”一词在中国与欧洲文化中的不同含义,此后双方就此问题还进行了若干次探讨。在此次报告中,唐艺梦教授认为中文“龙”与西方语言“Dragon”之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二者的象征和文化内涵在东西方的认知中是有着较大偏差的。而之所以存在这些偏差,是因为东西方有着不同的哲学观:东方(中国)人的文化哲学因素中包括有阴阳、五行等,人倾向于和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而在西方,自然对于人来说是陌生、恶劣的,是要控制人的。
在互动环节,中斯学者就两国各自的国际形象、中国在斯洛伐克的形象、斯洛伐克汉学和汉学机构的流变及特点、中国文化在斯洛伐克的译介和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对斯洛伐克汉学界的影响、中斯两国文化联系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俄东室 朱剑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