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所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徐晓旭教授访问座谈

2020-09-27

 

  

  

  2020年9月22日下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晓旭教授应邀世界历史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互动与身份认同”开展学术座谈。此次座谈会是世界历史研究所西亚南亚史研究室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学术活动,座谈会由西亚南亚史研究室国洪更研究员主持,世界历史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和副所长刘健研究员出席座谈会。来自本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和《世界历史》编辑部的十多位学者与会。 

  族群认同是希腊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徐晓旭教授提出运用“文化选择”模式来观察希腊化世界身份认同尤其是族群认同建构与文化互动的关系。该模式认为,文化如同一个数据库,主体在建构认同时,可以根据自己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需求来调用某些文化资源——无论自身的,还是外来的——并根据自己的动机、意愿和诉求进行加工。“小历史”的方法更适用于展现文化选择和认同建构的复杂性。 

  徐晓旭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外学术界有关“希腊化”的定义,然后介绍了学术界在分析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非希腊文化的关系,曾采用的多种模式和理论,如文化融合、隔离、涵化、悖论、迁移等,接着阐述了他主张的“文化选择”模式,运用丰富的希腊化时代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区希腊人和非希腊人族群认同的典型事例支持论证 

  世界历史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肯定了徐晓旭教授的精彩发言,并提出了自己对希腊化认识几个问题副所长刘健研究员介绍了小亚细亚、中亚和南亚等地区的希腊化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的现象国洪更研究员结合自己的研究请徐晓旭教授介绍了专制国家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文春美副研究员以马卡比起义为例提出犹太人对待希腊化文化的态度问题姚惠娜副研究员介绍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希腊化遗存和流传相关的问题。座谈会气氛热烈,参会者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徐晓旭教授进行交流互动,认为徐晓旭教授的发言视角新颖,内容丰富,听后深受启发。 

    

(西亚南亚史研究室研究员 国洪更 供稿、综合处 陈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