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所举办“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报告会
2020-10-30
2020年10月13日,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研究馆员杨冬权应邀在世界历史所谷城会议室做题为“档案与历史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会是欧美近现代史优势学科高端论坛系列讲座的第3期,由世界历史所欧洲史研究室承办。学术报告会由俞金尧研究员主持,世界历史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出席了报告会。来自所内外近三十位科研人员与会。
杨冬权先生是一位有着几十年档案管理经验的研究馆员,同时也是一位自大学时代起就运用档案研究历史、普及历史,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学者。在讲座中,杨冬权先生围绕着自己对“档案与历史研究”的结合形式以及用档案研究历史的心得体会展开了阐述,特别强调档案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同时也提醒大家在研究和运用档案的过程中,要秉持着整体的历史观和批判的观念,明确档案本身的性质以及它与历史研究的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次讲座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杨冬权先生总结了自己运用档案进行历史研究和普及历史知识的九种不同形式,包括:利用档案撰写学术论文、编辑出版档案汇编为历史研究提供基本史料、用档案撰写史学专著、利用档案编辑内部刊物、利用档案拍摄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利用档案开办网络栏目、利用档案做学术报告和讲座以及运用档案举办历史展览等。杨冬权先生对这些形式如何将档案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其特征和局限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价。他还指出,运用档案研究历史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决定着历史研究成果的效用大小、效率高低,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形式,积极并且善于运用各种形式去以档说史、以档证史、以档案研究历史,让档案和历史最广泛地走向大众,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杨冬权先生谈及本人运用档案研究历史的心得体会,特别强调档案与历史的差别与联系。他指出,档案本身并非历史,而是对某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片段记载,是历史的“碎片”,在研究的过程中切忌用碎片化的档案去概括历史。在研究和看待历史的过程中,要研究历史的整体和主流走向,不能用碎片和支流来否定历史;要注重整体趋势而非细枝末节。杨冬权先生概括了他自己运用档案研究历史的七重体会:第一,要看历史的主流而非支流;第二,要看历史的整体而不能只看碎片;第三,要看历史中相互联系的相关方面,而不是看孤立的各个方面;第四,历史是由一连串相互联系的因和果构成,既要看因也要看果;第五,历史是表里结合的,不止要看表面,也要看内里;第六,要分清历史事件中的原生作用和派生以及衍生作用;第七,要看历史的合力,而非单独的某一股力量。
杨冬权先生的讲述生动有趣、富有激情,讲座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与会人员围绕讲座内容展开了热烈和深入的交流。俞金尧研究员特别认同杨冬权先生对学者社会使命的认识,认为历史研究者应当为现实服务,要结合工作与研究,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扩大历史研究的社会影响。杨冬权先生在讲座中多次提到碎片化与历史整体之间的关系、前因后果之间的运动关系、预期与最后结果的关系,强调历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成就的,这已经上升到了史学理论的高度。
汪朝光所长高度评价了杨冬权先生的讲座,盛赞杨冬权先生几十年来杰出的档案工作和历史研究成果,认为他的讲座特别启发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的整体感、历史的生动性,认识到整体历史是经过积淀的、几乎不可能被颠覆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反对以“揭秘”为目的去进行历史研究的心态,并且要学以致用,运用档案来为整体历史观进行论证和支撑。
(欧洲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罗宇维 供稿、综合处 陈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