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所邀请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刘欣如教授作学术报告

2021-04-14

  2021年4月1日上午,应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邀请,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刘欣如在美国通过线上作题为“佛教传播的语言和艺术途径”的学术报告。

  刘欣如教授首先简要梳理了佛教的传播过程。早期佛教从印度恒河中下游的摩偈陀地区传播到西北的犍陀罗以及阿富汗的巴克特里亚,再经中亚传播到中国中原地区,前后近千年,历经多种文化和语言的地区和社会。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佛教的思想和机构也发生了分化和演变。

  为了把佛的教谕传给讲不同语种的人群,早期的佛弟子传教要使用多种语言。但学习语言是个漫长的过程,用艺术形象讲故事表达思想是佛教社会发展扩大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佛教早期,佛对人生的体验与观察同时通过多种文献语言和图像艺术语言向外传播。阿育王统治时期,除了用文字表达国策和宣扬佛法之外,还在帝国各处修建佛塔,为佛教僧团提供集结场所,并在佛塔上呈现与礼佛相关的铭文与图像,以此吸引森林部落等边缘人群。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体现在印度的桑奇佛塔、巴鲁特佛塔等十分丰富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等浮雕中。而且,这些图像刻画与文献典籍中的记载相互呼应,如《天宫书》记录了佛教向佛所行道的核心社会以外扩展的过程。

  到贵霜时代,帝国的多元文化特征使得佛教的传播在语言和图像上也带有多元文化色彩,希腊罗马文化和印度教文化特征同时出现在佛教艺术中。梵文成为新兴大乘佛教用来沟通广大佛教信徒的语言,其主题是神化佛陀并推出众多有神性的菩萨。佛教还受到犍陀罗地区希腊文化的影响,佛的形象融合了希腊罗马艺术的特征。今巴基斯坦斯瓦特峡谷发现的浮雕显示,希腊的酒神节戏剧表演传统为佛教吸收,佛在图像中被神化和形象化。佛学大师马鸣书写了多部梵语佛教的剧本和故事,再造佛陀生平。飞天乐妓的形象也开始按照梵语佛经所描述的情景出现。

  随着帕米尔以东第一个绿洲国家龟兹发展成重要的佛教中心,当地的佛教团体大力用艺术形象宣扬佛法,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学大师们也使用多种语言修撰佛典。佛教在传播中的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中的圣像模板和中文佛教典籍。

  在传播的过程中,佛教丢失了一些信息,也增加了一些信息。梵文和汉文佛经以及佛教艺术把重心转到宣传佛的神性和众多菩萨救助众生灵渡过苦海的故事。曾经在印度次大陆各处佛塔浮雕中占据中心地位的、美丽动人的仙女乐师舞者在东传的过程中逐渐退到舞台边缘。语言载体的变化和佛教教义的发展是造成佛教在传播中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而其背后更深刻的原因则是,佛经和佛像都不可能将早期佛教的社会环境移植到新的信众的国家,因而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增删也就不可避免了。

  此次报告会是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登峰计划”系列讲座2021年第一讲,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系列讲座2021年第一讲。报告会由孙泓副研究员主持,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成员和在读研究生、所内其他研究室科研人员及院内外其他学术单位和高校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学生5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聆听了刘欣如教授的报告。在报告会最后,参会学者与报告人就希腊式戏剧与佛教传播的关系、佛经在中国传播所使用的语言等问题展开讨论。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 邢颖 供稿   综合处 陈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