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史所徐建新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日本史研究

2021-07-27

   

  

  20217月9日下午,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建新研究员应邀在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作题为“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日本史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主任张跃斌研究员主持。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全体成员和世界史所的其他学者参加了报告会。 

  徐建新研究员从日本“文明”的定义入手,深入阐释了日本乃至东亚文明史的特点,并分享了自己对日本史研究的看法与体会。首先,他梳理了目前日本学界对日本“文明”的主要观点:一种是传统的、唯物史观下的文明史观,把“文明”视作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另一种是哲学思想上、文化史上的文明史观,把文明视作一种精神文化,认为日本绳纹文化是日本的“文明”的源头。徐建新研究员认为,日本早期文明发展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7世纪左右,是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古代国家的文明发展阶段。日本文明的特点至少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日本文明具有“单一性”,即属于一个国家,一种文明(也就是说,不是一种文明包含了数个国家,或一个国家中存在数种文明);二是具有“文化上的重层性”,表现为过往不同时代的文化可以在后来的时代中同时存在。他指出,可以从东亚文明史的脉络中理解日本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日本早期的文明可视为受东亚大陆核心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影响下的一个子文明。后来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一种有自身特色的文明。他认为,古代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与西方文明不同,并未频繁地爆发战争,更没有所谓的宗教战争。日本文明与东亚大陆文明的互动大多是通过文化交流、人员流动等形式实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社会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古代东亚地区,中国文明无疑处于领先的地位,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是追赶者。在东亚大陆文明的推动下,日本与朝鲜半岛充分利用了所谓的“后进者的特权”,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这是东亚文明史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此外,他还提到,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学界出现强调日本文明“独自性”的学术倾向,努力凸显日本文明发展的独特性、自主性。但过度强调这种“独自性”,会造成学术观点的偏差,因此对这样的观点要谨慎看待。 

  随后,徐建新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动向。谈到最近有学者认为“这么多年,我们还是不了解日本”的观点,他指出,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以来,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无论在通史性论述和专题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日本学界对本国史有深入的研究,有大量的学术积累,在史料收集和整理上最具特色。我们需要积极引进,认真研读,但也没必要盲目跟风。他认为,近些年来,主要有三大因素影响着我国的日本史研究: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二是中国学术自身发展带来的学术反思;三是当下的中日两国关系。此外,他还提到近年来不少留学归国的青年学者加入到国内研究队伍中来,他们了解日本学界的动向,有些学者还掌握了中古日语,对于弥补过去我国日本史研究中的缺环大有帮助。 

  最后,徐建新研究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体会。他主张史学研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原研究;二是历史诸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三是对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评价。因此,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需要“升维思考,降维研究”,也就是既要做宏观的思考,也要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在专题研究中对研究资料进行一网打尽式的收集,并在坚持应有立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他指出,要防止“学术内卷化”就需要与时俱进,关注学术界出现的新研究领域、新方法、新手段,积极吸收诸如环境史、海洋史、社会生活史、图像史、心态史、记忆与符号史、书籍与阅读史、信息媒介史等新研究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提高检索和分析大数据资料的能力,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具有可读性与说服力。 

  徐建新研究员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传递了大量的学术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深入的学术思考和学术观点。与会学者受益匪浅。 

    

  (供稿:郑立菲;供图:徐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