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史所举办学术报告会: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

2021-11-19

 

  2021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牛军应邀在线上作题为“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的学术报告。世界历史研究所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室负责人邓超副研究员主持报告会,来自所内外80多名专家学者在线上或线下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牛军教授首先梳理了相关背景和概念。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美苏冷战向东亚的大规模蔓延是战后东亚秩序缘起阶段的两大主要背景。但战后东亚秩序实际上萌芽于1943年的开罗会议,到1955年万隆会议基本形成,并一直持续了20多年。在这一秩序下,东亚地区有两大主要特征,一是反映美苏冷战对抗的中苏同盟和美日同盟(也包括美国的其它双边和多边军事同盟体系)两大体系及它们之间持续变动的力量,二是东亚地区持续爆发的大规模的内战。

  随后,牛军教授重点分析了1943-1948年有关东亚秩序演进的一系列问题。他指出,不能把雅尔塔会议上有关东亚的安排视为东亚秩序的起点,而应将此向前推到1943年的开罗会议,因为开罗会议上已有了对战后东亚秩序的基本安排。这一安排主要体现的是美国的期望,其核心是确立“蒋介石治下”统一的中国“四强之一”的地位,使其在战后成为遏制苏联扩张的屏障并压制亚洲革命运动。雅尔塔会议再次确认了蒋介石在中国政治中的中心地位及中国作为“四强之一”的身份。虽然美国积极努力,但并不能决定中国的历史进程,无法扭转国共内战的整体走势。雅尔塔体系的远东安排亦无法阻止东亚地区爆发的一系列民族解放运动。1948年,美苏冷战气氛已笼罩欧洲上空,美国不再把中国视为亚太战略的支点,转而着力扶植日本,以取代中国的地位,苏联则转向全面支持中共夺取全国政权。通过三大战役,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已成必然;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在印度支那地区,胡志明已有意将其领导的印度支那反法斗争与冷战相链接;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战争仍在继续。这些事件标志着东亚国际政治在1948年进入了临界点,东亚秩序的轮廓已现。

  牛军教授最后指出,尽管美英苏为战后东亚秩序作出了安排,但这一安排并未有效阻遏东亚地区持续爆发的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这必须要从东亚内部的特殊性去寻找原因,尤其要分析东亚各国这个时期的国内和国际政策。他进而强调,应超越大国为中心的叙事框架,充分重视地区中小行为体对地区历史进程的影响。

  牛军教授的报告史料丰富、逻辑严谨,对战后东亚秩序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给出了独到的分析,赢得了与会同仁的广泛认同。报告之后,参会学者就相关问题与牛军教授就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讲座圆满结束。

 

  (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室 时伟通博士 供稿、综合处 陈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