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2022年3月31日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举办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22年春季学期独立讲座第一讲

2022-04-18

(原文标题:IIAS非洲讲座|中国搪瓷与尼日利亚家用容器的历史变迁)

  2022年3月31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22年春季学期独立讲座第一讲在中央主楼205召开,主题为“中国搪瓷与尼日利亚家用容器的历史变迁”。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刘少楠主讲,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熊星翰主持。地区研究院的博士生及研究员参与了线下讲座,国内外各高校、机构的学者、学生以及对相关议题感兴趣的人士参加了线上讲座。

  本次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讲座开始,刘少楠老师通过多幅图片向听众们介绍了前殖民时代北尼日利亚的传统家用容器,包括土陶容器、葫芦容器、黄铜容器等。刘少楠老师指出,传统家用容器是尼日利亚婚姻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当日及婚礼之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到新娘的房间进行参观,而新娘房间中各类容器的形式及数量成为了外界检视新娘所拥有的经济能力及社会资本的途径。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刘少楠老师以殖民统治时期搪瓷的引进为切入点,向听众们展示了尼日利亚搪瓷的工业化及本土化如何从初兴走向全盛。刘少楠老师指出,20世纪中后期搪瓷几乎完全取代传统容器,一统家用容器市场,在华人企业家纷纷在尼日利亚建立搪瓷工厂的背景下,搪瓷的价格降低,搪瓷生产设计也进行了本土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迅速得以拉近。讲座的第三部分,刘少楠老师从搪瓷融入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作为女性财产的现实经济意义及豪萨男性社交场合中搪瓷的作用三个方面介绍了搪瓷成为豪萨女性财富和地位象征的由来。刘少楠老师认为,搪瓷在功能层面取代了本土传统容器,却又在社会文化层面变成了它所取代的东西。购买、保养、更新搪瓷制品的社会压力长期伴随豪萨女性,搪瓷成为了新娘及其娘家社会经济地位的象征,也是豪萨女性财务管理的重要方式。

  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刘少楠老师和线上、线下的师生对于搪瓷引入的原因、搪瓷在尼日利亚是否有被淘汰的趋势以及如何进行本土视角的研究等多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讨论。

  刘少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本科和硕士分别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学基地班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此后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非洲史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洲史、中非关系史、非洲华侨华人史和大西洋奴隶贸易,曾在African Studies Review,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目前讲授《非洲史》、《中非关系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基本理论和专题》等课程。

(文字编辑:董慧;排版编辑:程遥;审校:撒哈拉以南非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