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大学历史系,2022年10月19日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讲座纪要|晏绍祥:罗马帝国主义研究——从蒙森到哈里斯

2022-10-21

  2022年10月13日厦门大学历史系“南强世界史系列讲座暨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线上特邀首都师范大学晏绍祥教授以《罗马帝国主义:从蒙森到哈里斯》为题进行演讲。在讲座开始,晏绍祥教授首先厘清了“imperium”的含义,这一词汇在古罗马时期首先指的是官员的执行权。它在近代则被引申为帝国主义,指的是一种国家间的扩张行为。罗马从拉丁姆地区的一个小小城邦一跃成为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这一戏剧性的历史事实历来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罗马帝国的成因也自然就成了研究的重点。关于帝国主义有许多截然相反的定义,霍布森认为帝国主义是工业巨头力图用寻找国外市场和外国投资的办法来为自己剩余财富的洪流扩大通道的一种政策。列宁则将帝国主义定义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形式。上述对帝国主义的定义更多着眼于经济层面,它们更适用于近代西方殖民帝国,而非罗马这样的古代帝国。因此,也许王敦书、于可先生的定义与罗马的情况更为相符,他们认为:“在历史上,以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主,通过征服或其他手段,建立起的包括属地、属国在内的多民族国家,就叫做帝国;帝国往往是,但并非一定是专制君主制的国家”。也就是说在共和国后期,罗马就已然可以被视为一个帝国。在对帝国主义概念介绍的基础上,晏老师还简单介绍了马克垚、刘津渝和王忠孝等著名学者的成果,使参与的同学能够在讲座后进一步扩展对罗马帝国主义的理解。

  晏老师将讲座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罗马人对罗马帝国主义的解释,第二部分是近代西欧学者的解释,第三部分是蒙森的民族统一范式和防御性帝国主义,第四部分是哈里斯对蒙森的反驳,他认为罗马扩张动因是罗马病态的国家制度和文化,第五部分则是之后的学者对哈里斯观点的反应。首先是古代历史学家们的解释,罗马的史学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末到2世纪初,费边与加图的作品都已失传,但他们都创造了一个统一的范式,也就是在其历史书写的开始就将罗马作为意大利的中心。波利比乌斯的《历史》仍旧是我们目前所能了解到对罗马帝国主义最早作出解释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他认为罗马扩张的最成功之处就是它的各级官吏、元老院以及平民大会在平时相互制约,但是一旦国家需要,这三个机构又能相互协作,这样的制度建构无疑是十分适合罗马的对外扩张的。另外,军事制度和军事文化作为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社会精神一同促进了罗马的扩张。萨鲁斯特则认为罗马的扩张是由自由与竞争荣誉的想法所驱动的,他也将朱古达战争的责任归于罗马的对手。西塞罗则认为罗马的所有战争都是被迫进行的,只有在所有和平的手段都失败的情况下,罗马人才会诉诸战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后来的“防御性帝国主义”的雏形。李维虽然没有过多地讨论罗马帝国主义,但他也对罗马历史上的诸多战争的起因进行了美化,并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起因归于巴卡家族的仇恨。到了奥古斯都时代,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则认为罗马的成功是命中注定。

  到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时,诸如德尔图良、菲尼克斯和奥古斯丁之类的学者开始批判罗马,他们认为罗马帝国仅仅是俗世的成功。尽管如此,他们也承认罗马帝国的存在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到近代早期,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中认为内部冲突是罗马人能够长期保有自由的前提;此外,罗马公民权的相对开放也成为了罗马建立疆域辽阔的帝国的基础。17世纪的英国思想家西德尼则认为扩张是所有自由民族的天性,罗马制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自由地选拔人才。孟德斯鸠将罗马扩张的动因归结为他们的贪婪,他认为罗马人“从没有真心诚意地缔结过和约,而是想侵占一切”。

  随着蒙森的出现,罗马帝国主义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作为一个主要生活十九世纪的德国学者,他深受当时民族统一思想的影响,这样的思维反映在他对罗马帝国主义的解释之中。在他五卷本的《罗马史》的开篇里,他提到他要叙述的是意大利的历史,而非罗马城的历史。他那“寻常所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更确切的说,应是把意大利所有民族统一成一个国家”的论断俨然是十九世纪民族国家统一的论调。在这一想的指导下,他提出了“防御性帝国主义”的想法。蒙森认为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宣战是为了保护意大利的商业自由,同时为了防止迦太基人取得墨西拿。然而,一直都不同于诸如雅典、迦太基一样的商业帝国,缺乏海军的罗马在所谓“东西两海间最后自由航海的控制权”上也没有多少利益可言,因此蒙森最终也只能诉诸虚无缥缈的天定命运。在对蒙森的思想进行进一步剖析时,晏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迦太基与罗马是否早已水火不容?罗马真的极为重视商业和航海自由么?还是这一切真的是所谓的冥冥中的命运?事实上,上述问题的答案显然不是肯定的。执政官克劳狄乌斯的演说表明了罗马人诉诸战争的最主要原因是觊觎西西里的财富。至于罗马在战后违约夺取科西嘉和萨丁尼亚,勒索1200塔兰特,蒙森以保卫意大利的理由为其开脱。但他那充满着源自法国大革命的“天然疆界”理论的解释显然无法真正令罗马的违约行为变得正当。他对第二次布匿战争和罗马征服西班牙的解释也大抵如此。总而言之,蒙森认为罗马征服意大利属于民族国家的统一战争,至于意大利之外的领土则并非罗马人的目标,它们都是罗马因形势所迫而不得已获得的。这样的理论是谓“防御性帝国主义”。在蒙森之后,弗兰克也认为罗马征服意大利是统一事业,但他认为罗马的元老不希望进行战争,短视且逐利的平民们才是罗马扩张的推动者。由于深受殖民思想的影响,他认为罗马的扩张是“教会周边民族文明的语言”。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洛否定了蒙森关于罗马介入希腊是由于喜爱希腊文化的结论,认为所谓腓力五世和安条克三世的同盟属于误解,罗马从来都不追求商业利益,但他也认为罗马人的扩张是被动的。贝狄安同样认为帝国主义是健康民族的自然行动,并且他认为帝国主义在罗马的前中期得到了有效的制约,只是在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后扩张才变得逐渐不可控制。庞培成为了扩张的第一人,凯撒和克拉苏则紧随其后。

  在二战后,蒙森的学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莫米利亚诺将罗马的扩张归因为统治智慧,由于罗马并不像雅典那样对自己的同盟征收贡金,所以只有不断进行战争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同盟,同时这种方式也能防止同盟者挑战自己的权威。霍普金斯认为征服者对奴隶的需要,罗马精英对军事荣誉的追求、罗马贵族的竞争以及高级官职对军功和军事经验的要求,一同促成了罗马的扩张。到了哈里斯这一代学者,他们是越战之后成长起来的,深受反殖民思想的影响。他指出罗马在327─70BC只有不到10年没有进行战争,他认为原因在于罗马的政权是由少数显贵阶层统治的,家族的声望与是否有人担任过执政官息息相关,这样激烈的竞争使得有志于跻身显贵的人都迫切地渴望建立军功。另外,罗马对从政前必须服役10年的要求无疑也促进了贵族们对军功的追求。如果说贵族们是由于追求荣誉和官职而追求战争,平民追求战争的最主要原因则是能够直接获得战利品和土地。尤其是在共和国后期,罗马的强大使得战争几乎总是会以罗马的胜利告终,因此战败或战死沙场的风险与巨大的利益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在此基础上,哈里斯还强调了罗马人对被征服者的残暴。至于罗马并没有立刻取得希腊的领土这一一直被“防御性帝国主义”的拥护者用作论据的史实,哈里斯认为古代罗马并不适用近代的领土性帝国概念,罗马强调的是一种秩序,它要求这些土地必须服从罗马的权威,但不必完全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并且罗马作家也从不将罗马的势力范围局限于行省。在从制度上反驳“防御性帝国主义”后,他还在第二部分对罗马进行的历次战争进行了分析,以在史实上反驳这一理论。

  哈里斯的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芬利认为在公民政治的背景下,殖民与扩张是解决内部冲突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他提到罗马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由渴望获得新土地的公民推动的。布隆特也认为农业经济下社会生产的落后是罗马扩张的基本动力。埃尔斯金在他的《罗马帝国主义》中从不同角度补充了哈里斯的观点。首先,他认为罗马与同盟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连续的战争,这继承自莫米利亚诺。其次,他同意哈里斯的观点,即贵族间竞争与军事至上社会的结合驱动了罗马的帝国主义,短暂的任期更是加剧了这种竞争。总而言之,罗马的军事扩张是由愿意合作的同盟者和相互竞争的贵族联合起来提供动力的。而到了意大利同盟者成为公民以及个人不断增长的支配权力这两个因素联合发展之时,罗马的扩张便随着帝国的出现停止了。格伦不认为物质回报是罗马扩张的第一动力,罗马是因国际法的缺失而被迫成为希腊化体系的领导者。罗森斯坦也同样认为国际法的缺位使得各国在希腊化时代都具有极强的军国主义倾向和权力最大化的模式。他依旧将罗马的扩张解释为一种“自保的愿望”。

  最后,晏老师总结了众多学者的观点,他提到罗马帝国主义从未远离学者们的视线,每个学者都会提出自己新的看法。历史观念的改变通常是渐进式的,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肯定会有新的观点被提出,对罗马帝国主义的研究也绝对不会停下发展的脚步。

(撰稿整理|李洹、雷智淋;审阅|曲天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