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俄罗斯东欧史重点学科举办“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经验与启示”讲座

2022-11-07

  2022915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俄罗斯东欧史重点学科在世界历史研究所谷城厅会议室举办了“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经验与启示”讲座,邀请我国著名巴尔干史专家、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细谱在线进行专题讲解。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马细谱老师深情回忆了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我国著名俄国史和苏联史专家、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闻一老师和波兰史专家、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邦义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时,正是闻一老师和马细谱老师约定共同进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史的研究,撰写一本学术专著。这一研究计划后因故没有能够实现。今天,新一代中青年学者将接过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旗帜,继续从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这也是本次讲座的缘起。 

  在讲座中,马老师将东欧社会主义发展史分为四个部分,也是四个阶段。在第一部分,他介绍了从第一国际时期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东欧地区的早期传播,以及早期社会主义政党的发展演变;在第二部分,他讲述了十月革命及共产国际与东欧地区革命运动之间密切复杂的关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作用;在第三部分,他阐述了二战后初期东欧人民民主道路的实践及其提前中止的历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在第四部分,他总结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东欧各国所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改革尝试,坚持了各自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老师认为,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东欧各国的国情和十月革命道路和苏联模式之间的关系问题。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和苏联差异很大,东欧各国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东欧地区既存在拥有深厚天主教文化传统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有维持东正教传统和具有奥斯曼土耳其背景的巴尔干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宗教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国情。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时,例如在二战结束后的早期,东欧各国选择了人民民主道路而非直接步入社会主义,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进入改革时期,东欧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发展;当苏联模式成为东欧各国的统一模式,各国不得不进行“苏化”时,就引发了诸如1953年东德工潮、1956年波匈事件、1968年“布拉格之春”等事件,与东欧各国自主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产生冲突 

  马老师认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毫无争议的;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使东欧国家解决了如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东欧执政党和社会主义的失败,不是因为实行了社会主义而失败,也不完全是因为学习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造成的,而是有其自身的深刻原因。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各国的具体国情,同时,在重大问题上也不能随意“本土化”或盲目“修正”。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慢不得也急不得,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性不能脱离各国的特殊性,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领导人的任务也正在于结合本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 

  在讲座中,马老师大量引用了东欧各国领导人和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从本国实际出发、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论,对南斯拉夫模式、哥穆尔卡提出的“波兰道路”和卡达尔提出的“匈牙利道路”做了深入分析,对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了详细的解说。整个讲座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解析了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动因、发展过程、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及其与苏联模式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老一辈学者的深厚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受到线上线下听众的好评。 

  本次讲座由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中亚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主持,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现场做总结发言。他指出:马老师退休以后,仍然笔耕不辍、成果斐然,是我们中青年同志学习的榜样;马老师还是所学术咨询小组委员,此次应邀讲座,不仅发挥了前辈学者对年轻学者的传帮带作用,而且对深化和拓展东欧社会主义史的研究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俄罗斯中亚史研究室的全体人员和欧洲史研究室、美国史研究室、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室的部分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系的部分研究生在现场或线上听取了本次讲座。大家表示,要继承发扬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和优良学风,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研业务能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三大体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鲍宏铮供稿、管艳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