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史所邀请广西社科院研究员古小松作学术报告

2022-11-29

  

 

  2022年11月4日上午,应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邀请,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东盟研究院院长、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古小松在线上作题为《从语言文字的演变看越南的汉化和去汉化》的学术报告。

   

  古小松研究员首先梳理介绍了越南民族的形成与国家建立发展的历史。越南地区的社会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先秦(公元前214年以前)、中国的郡县时期(公元前214年至公元968年)、封建国家时期(968年至1885年)、殖民地时期(1885年至1954年)以及1954、1975年以来经过独立、统一,成为了正常国家的时期。越南的主体民族是京族,京族的形成经历了4次融合:约在公元前5-前3千年,东南亚地区居住的尼格利陀人与南下的蒙古人种融合,成为早期的马来人;在湄公河流域、红河流域,约公元前1千年,百濮人从西北南下,与当地的马来人融合,形成了孟高棉人;约在公元前4世纪,长江下游地区的越国灭亡后,越人往西南迁移,与红河三角洲、北部湾沿岸地区的南亚人种孟高棉人融合,形成了雒越;公元前214年,秦朝在红河下游及周边地区设立象郡以后,多批次华夏族南迁与当地雒越融合,形成了京族(也称越族)。

  古小松研究员接着讲解了越南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先秦时期,越南地区没有文字;从公元前214年至1945年《平民学务》正式宣布废止汉字,汉字在越的使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在今越南中北部设立郡县后,华夏居民不断南迁“与越杂处”。通过官府治理、兴办学校,汉字成为当地的书面用语,并不断改变当地的语言。公元968年独立建国后的越南继续使用汉字。10世纪末,交州(安南)地区已经汉化,尤其是官方政治管理、书面文字的使用与中原并无二致,只是在民间、口头上还保留当地的方言。约在越南李、陈时代,安南的本土士人根据京族口头语言的特点,在汉字的基础上,结合汉字“六书”,尤其是“形声”、“假借”和“会意”等造字方式,创造了用以记录越南语的方块文字——喃字(即南国的文字)。这种文字弥补了汉字未能完全记录越语词的缺陷,主要用于文人墨客的诗文创作,然而由于其比汉字更复杂,难以推广使用,后来还是消亡了。

  越南拼音的标准化和系统化与17世纪欧洲传教士的活动密切相关。传教士依照自己国家的字母符号系统记录越南语,编纂了用于学习越南语的《越-葡-拉字典》与传教用的《八日教程》。然而,拼音越语(拉丁国语字)早期的使用仅限于西方传教士以及越南本土受教民众。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不少越南信教文人用拼音越语翻译和编写儒家经典,拼音越语逐步被社会大众接受使用。另一方面,19世纪60年代,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南部后,便通过各种决议或决定排斥、废除汉字,在行政文书和法越学校中、在报纸和文学领域强迫使用拼音越语,同化越南人以顺从殖民统治。而越南人也发现拼音越语易于掌握,有助于交流沟通,由此便从最初的排斥转向了大力宣扬推广。同理,1930年越南共产党成立后,以推广和普及拼音越语的方式进行扫盲。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颁布关于平民学务的重要法令,拼音越南语取代汉字成为越南新的官方通用文字。现代越南语是一种混合语言,拼音越语与汉语拼音接近。

  古小松研究员还指出,汉文化在越南的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以公元968年与1885年为节点,至当代越南改革开放前,分别对应汉化、汉化与去汉化并存、去汉化阶段。改革开放后,越南出现了重新认同汉文化的迹象。968年以前,越南在行政管理、文字使用、民众观念与生活方式上与中国本土一样;至1885年,仅行政上有所不同,然而这种不同也仅表现为行政架构独立,制度还是相同的;法国殖民、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1975年后的反华排华等代表性事件形成了改革开放前越南去汉化的历史基调。越南改革开放后,随着中越关系的改善、商贸联系的加强,加之释读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汉字文献以了解本国历史与传统的客观需求,越南社会出现了对汉文化有所认同的迹象。古小松研究员最后总结道,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同种同文”,鼓励学好对方的语言,有助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

  此次报告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登峰计划”“古代文明的对话”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报告会由孙泓副研究员主持,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 赵可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