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史所邀请徐晓旭教授作“古代希腊的语言与文化”学术报告

2022-11-29

  2022年11月11日上午,应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晓旭教授在线上作了题为“古希腊语言与文化”的学术报告。

   

  徐晓旭教授在开场白中介绍了他近期对古希腊语的历史沿革的相关论文以及国外学者对于古希腊语语音的相关研究。在报告的第一二部分,徐教授介绍了原始印欧语的学术史和希腊语中的前希腊语要素。首先,徐教授简要介绍了自威廉·琼斯以来的印欧语研究的发展史,通过对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的“神”这一单词和亚美尼亚语与其他印欧语中这一单词的分析,徐教授指出在重构原始印欧语的过程中,不能仅凭偶发的相似证明语言间的同源关系,需要系统地比较音变、词形和语法相似才能予以证明。接下来,徐教授介绍了由施莱谢尔所撰写的第一份原始印欧语重构文本以及后续学者基于新发现语料对该文本的重写。通过对上述文本的分析,徐教授指出,早期原始印欧语重构过程重视梵文的特征,得益于新语料发现,新的重构会侧重其他的语言。总的来说,原始印欧语的重构是本着寻求印欧语系中各语言的“最大公约数”建构的。有关原始印欧人的故乡问题,徐晓旭教授介绍了立陶宛学者金布塔斯的乌克兰南部起源说和英国学者柯林·伦弗儒土耳其东部起源说。金布塔斯的乌克兰南部起源说得到了库尔干文化考古和古人类遗传学证据的支持,且她所提出的原始印欧人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1000年间的三次大迁徙假说与希腊史学界对于希腊人迁入希腊地区的理论相吻合。

  徐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希腊语和原始印欧语之间的关联。他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希腊语的词法和句法曾经受过非印欧语底层的严重影响。希腊语保留了原始印欧语的全部元音,自由重音(动词重音除外)、不送气清辅音、不送气浊辅音和送气浊辅音三种爆破音的对立。在词形方面,希腊语保留了名词和动词单数、复数和双数,动词的现在体、不定过去体和完成体,主动与被动/中动的区别,名词和形容词的五个格以及另外两个格的痕迹等各种要素。此外,徐教授以雅典娜传授种植橄榄和许阿锵托斯这两个传说为例,分析了希腊语中包含的前希腊语的底层,他指出θάλασσα“海”、ἐλαία “橄榄”、ὑάκινθος  “二叶绵枣”这样具有“地中海特色”的词汇可能是源自于更早期的当地语言。

  在报告的第三到部分,徐教授讨论了线形文字A和自线形文字B到共同希腊语以来的希腊语的历史流变。首先徐教授介绍了文特里斯在破解线形文字B所采用的方法,展示了文特里斯如何确定线形文字B文字所代表的音节组合,并通过与克诺索斯等希腊地名对比确定了线形文字B所书写的是古希腊语通过比对线性文字B泥板文书和它的希腊文转写可以发现线形文字B在表音能力上有所缺陷。现代语言学对希腊语方言进行了分类和地理分布情况研究,德国历史语言学学者恩斯特·里施提出了古希腊方言发展的理论。对于腓尼基字母和希腊字母的关系,他指出腓尼基字母深入到音素层面对辅音进行区分,因而有着丰富的辅音。除希腊语存在方言外,希腊文也有着不同的字母“方言”。之后,徐教授简要地介绍了不同文体的希腊文学所常用的方言类型,并介绍了阿提卡方言到共同希腊语的发展历程。

  报告结束后,线上收听报告的学者、同学们与徐晓旭教授就国家扩张、文明传播与希腊语发展之间的关系、希腊语方言的语音复原、古人类遗传学视野下的印欧人起源地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活动是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登峰计划”古代文明对话系列讲座第三讲,由胡玉娟研究员主持,来自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及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和学生参会,并参与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刘乾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