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史所邀请刘欣如教授作丝绸之路历史系列讲座第十讲

2022-12-07

  2022年5月18日上午,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刘欣如应邀线上作了题为“佛教和基督教的传道活动是丝绸贸易的推动力”的学术讲座。本讲座“丝绸之路历史”系列讲座第讲,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一带一路”史研究室共同主办。

   

  本讲中,刘欣如教授对佛教和基督教的传教活动是如何推动丝绸贸易进行了讲解。

  首先,刘教授介绍了佛教的传教活动与丝绸贸易的关系。佛在涅槃后并没有一个主要接班人,因需要固定地点定期集会来讨论相关事宜。而巴利文《大涅槃经》提到佛在世时说,在他涅槃后,要其舍利分别埋藏于多个佛塔下,将佛塔作为传教场所和僧团标志最终其舍利被分到各地,并建立佛塔。因此舍利和佛塔成为佛教传播的标志。比较著名的佛塔建筑中,巴鲁特佛塔(Bahrut Stupa)巽伽王朝时期,由维迪沙城Vedisa)的普通信众修建,见证了佛教在维迪沙城的传播。此外,据传阿育王时期也开始兴建一座著名佛塔——桑奇佛塔(Sanchi Stupa)。该佛塔的一个石柱上有铭文表明它由阿育王建造,并题有多条阿育王敕令。桑奇所在地在阿育王时期属于边疆地区,靠近森林地带,阿育王在这建造佛塔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僧人前来集结,以感化当地民众加入佛教。

  然而,早期佛教主要在印度北方的大文化圈内传播,并没有传播到我国直到公元前1到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出现。大乘佛教真正将佛教传播到中亚、中国以及日本。大乘经典多用梵文写成且数量颇丰,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妙法莲华经》和《西方净土经》,这些经典创造了一个新的佛教宇宙,除了频繁出现的诸位菩萨外,还增加了佛土的概念。最为中国人熟知的观音菩萨是《妙法莲华经》推崇的重要菩萨他已到达涅槃境界,但为了普度众生不愿涅槃,而要在世上救苦救难。但要得到观音菩萨的救赎必须向他敬献丝绸和七宝,这也可以作为积累的功德,这样丝绸和七宝就成为了信众换取功德的供养品。还有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西方净土经》中将其描绘得十分美好,它最吸引普通人的是人们只要临死前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得到超度,而这些都可以用物质财富——丝绸和七宝来换取

   

  此外,还有许多佛教僧人西行前往印度求取佛经、佛像或者菩萨像以及舍佛教僧人西行求法的过程中,只要遇到有安葬舍利的佛塔,便会敬献七宝、丝绸旗幡,这种活动带动奢侈品贸易。例如法显宋云、慧生玄奘、义等中国僧人,但凡留下其西行记忆的,均谈到了这件事。当时佛教寺院遍布中亚绿洲和南亚商道,僧人在这些寺院里多为贸易活动担任翻译中介和证人佛教寺院也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七宝和丝绸彩幡是舍利佛塔崇拜的必需品。法显在于阗一带观看行像时就提到“作四轮像车,高三丈余,状如行殿,七宝妆校,悬缯幡盖”,说明这种仪式之壮观伟丽,也说明其财富消耗之大。同时,西行的中国僧人也需要携带大量丝织品,《洛阳伽蓝記校注》记载了慧生携带大量丝织品出行,“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王公卿士幡二千口”,到达犍陀罗时,礼佛的敬献品已经用尽。由此可见,中国西行僧人在途中需贡献的丝织品数量相当大。

   

  再看基督教,罗马教廷与拜占庭竞争的一内容是争夺圣人遗骨,双方都将圣人遗骨崇拜作为教会发展的标志。罗马教廷圣人遗骨为媒介向西欧、北欧传教;通过丝绸珠宝装饰传教士的袍服、遗骨圣坛显示天堂的富丽查理曼大帝曾经规定每个教堂至少圣人的遗骨在圣坛因此,欧洲基督教徒前往拜占庭和基督教发源地获取圣骨和丝绸珠宝拜占庭方面用紫色织锦标识宫廷和教会的等级,装饰大教堂展现天堂的辉煌;并将其用作外交武器抵御斯拉夫人的入侵圣人遗骨崇拜是基督教传教和朝圣的主旨,朝圣的目的就是寻找圣人遗骨,甚至出现了为得到圣骨而进行偷盗的现象,如威尼斯的圣马大教堂。威尼斯成为后来欧洲丝绸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枢纽

  以舍利和圣人遗骨为核心的朝圣活动,是丝绸贸易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本讲的主旨,也是刘欣如教授此次系列讲座中一个十分新颖的关注点,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一带一路史研究室、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参会人员和刘欣如教授就宗教传播引起的物质文化双向互动、丝绸在西方教堂之间的流通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璐 供稿 刘乾昊、任易凡、张璐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