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所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振宇作学术报告
2024-04-08
2024年2月28日上午,应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宇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观通楼谷城厅作了题为《考古学视野下南岛语族早期人群起源与扩散研究的新认识》的学术报告。
周振宇研究员首先对南岛语族的概念、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南岛语族指使用南岛语的人群,是现今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海洋族群,分布范围北起中国台湾、美国夏威夷,南抵新西兰,西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南岛语族的祖先可能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在复杂的动因驱使下,沿多条路径越过南中国海,扩散到菲律宾及其他东南亚的海岛。使用南岛语的各族群有相似的文化特质,存在超越族群的文化共同体。对于“南岛”语言的关注始自18世纪初;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从事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个区域内的土著居民,从多种角度总结土著文化的共同特征;20世纪上半叶,以林惠祥、凌纯声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从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角度先后论述了东亚大陆、中国台湾、东南亚群岛土著民族文化的源流关系,直接阐明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就是东南亚、西南太平洋群岛土著文化群祖先;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言学研究的突破,古南岛语被认为最先分化为泰雅群、邹语群、排湾群、马来亚-玻利尼西亚群,这意味着中国台湾是南岛语系的发源地, 或至少是发源地的一部分;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东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时空框架日益完善。
鉴于中国大陆东南区很有可能是南岛语族原乡文化的孕育地,周振宇研究员接着着重讲解了福建的相关考古成果。福建的史前考古文化可以划分为山区和沿海两大体系,两大体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联性很可能与南岛语族的源文化相关。整体上福建和台湾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时间轨迹呈现出由内陆山区向沿海扩散的趋势。南岛语族最早的祖先应该在内陆山区,考古学文化交流线索反映出他们迁徙的方向不仅仅是面向海洋,沿大陆扩散同样也是早期路径之一。
有关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最新认识,周振宇研究员介绍了包括“首次建立了台湾海峡西侧地区7500-3000年考古学文化序列”“辨识出连续发展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掌握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7000年以来的聚落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通过多学科研究辨明了南岛语族祖先人群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特征的沿海生计模式”“掌握了南岛语族祖先人群的特征”在内的丰富成果。
报告的最后,周振宇研究员指出,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考古进展以及对南岛语族祖先人群的深入认识,使我们可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东南模式,探索内陆文明向海洋迁徙的特征规律,进而了解海洋文明的起源、发展与扩散历程。
此次报告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2024年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报告会由吕厚量副研究员主持,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赵可馨 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