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历史》2021年第6期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沐涛:南非现代化之路及其特征

2022-02-17

  在非洲各国的现代化研究中,国内学界对南非的现代化研究成果最多,既有专著,也有专题论文。南非的现代化研究受到较多关注,一是与南非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有关。南非的综合国力、经济发展程度在非洲长期名列前茅,拥有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深井采矿等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生产总值一度占全非洲的1/3。二是与南非现代化的复杂性有关。南非属于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的一员,表面上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相似,同为西方的殖民地,本身没有经历漫长的社会变革而在内部产生现代化动力的过程,只是借助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从矿业起步,进而带动社会经济其他部门的变化。但是,南非现代化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相比,更具复杂性,其经验更值得总结。

  南非现代化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矿业革命”。在此之前,南非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最早的土著居民科伊桑人已被消灭殆尽,南迁的班图人在与白人殖民者抗争失败后,被赶至土地贫瘠的“土著人保留地”,处于部落制的农牧混合经济状态。17世纪中叶后,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殖民者相继来到气候宜人的非洲最南端,他们在这里建立殖民地并不断向内地推进。到19世纪中叶,他们共建立了四个政治实体:两个英国殖民地——开普殖民地和纳塔尔殖民地,建有种植园和手工工场;地处内陆的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以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为主。总之,到19世纪60年代,南非仍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十分落后,欧洲移民前往南非的兴趣不大。据统计,1820-1860年,平均每年移民南非约750人。在经济状况最糟糕的德兰士瓦共和国,有时只好以分发土地或邮票作为白人雇员的工资。即将开通的苏伊士运河将大幅减少过往南非的船只,这使南非的前景更加黯淡无光。

  但是,南非钻石和金矿的发现改变了这一切。1867年和1869年,人们在南非奥兰治河领域发现两块重量分别为21.25克拉和83.5克拉的钻石。后一块钻石(后来被命名为“南非之星”)的发现甚至引起了轰动效应,人们蜂拥而至,在这块贫瘠、荒凉之地,用铲子、镐在河滩上到处挖掘,到1872年,南非已产出价值150万英镑的钻石,仅两年时间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生产地。十年后,钻石的开采总值跃居到2,600万英镑,当年的出口值达到400万英镑,为开普殖民地其他商品年出口总值的5倍。1886年在当时布尔人控制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又发现了一个金矿脉,断断续续长达430公里。金矿开采带来的经济效应比钻石更大,南非黄金生产很快就在世界上占据首位。在1898年,其产量达到119,200公斤,超过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金国,当年其产量占世界黄金产量的27.55%。

  钻石和黄金的开采改变了这个地区的面貌,1869-1899年在南非历史上被称为“矿业革命时期”,也是南非经济现代化的起点。第一,它改变了南非的政治版图。矿业开采带来的巨额利润引起英国、德国和布尔人三方的激烈争夺,最终导致英布战争(1899-1902)爆发,战争以英国人艰难取胜告终。1910年,四个殖民地合并为“南非联邦”(1961年成立南非共和国)。第二,它促进了当地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从过去的牛车运输和头顶肩扛的人力运输,转变为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汽车运输为辅的现代运输格局,从钻石、黄金等矿业中心到各主要港埠的铁路干线被快速建成。到1914年,南非联邦已拥有铁路14,471公里,基本形成了南非现在的铁路布局。同期的公路建设也令人瞩目,至1918年,南非已建成无沥青铺盖的简易公路75,000多公里,拥有载客汽车2万多辆,货车9,000辆。第三,它促进了南非的城市化,以金伯利和约翰内斯堡为代表的矿工聚居地从无到有,演变为现代城市,原有的开普敦、伊丽莎白港、东伦敦、德班港等港口城市得到扩展。始建于1886年的约翰内斯堡,十年后已是一个“繁忙”的城市,在黄金开采中腰缠万贯的富翁住在城市东北部的郊区,那里修建了漂亮的别墅,四周是园林和私家花园。直到现在,约翰内斯堡仍是南非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第四,它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为满足矿业开采需要,出现了许多辅助产业,如生产甘油炸药、矿靴、水泵、水力钻孔机和风车等工厂,而生产这些新产品的技术和设备则直接得益于欧洲工业革命。到1890年,南非已有工厂530个,1904年制造业产值达2,000万英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南非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交通运输受到影响,特别是德国在大西洋实施的无限制潜艇战迫使南非加大力度发展制造业,开始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发展战略。1920年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1911年的4%上升到7%,1930年进一步增加到9%。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物资紧缺迫使南非政府进一步发展制造业。1940年,国家成立了“工业发展公司”,以国家投资的形式推动迫切需要发展的工业部门,军需工业、建材业、机械制造、电器制造和纺织品等工业部门都得到发展。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南非的工厂数已增加到10,877家,制造业产值与1939年相比增加了116%,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跃居第一位,占19.9%,超过了采矿业的14.4%。二战后,南非制造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1945-1949年,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9.1%。其后转入稳定增长时期,1955-1960年年均增长率为4.5%。到1960年,制造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21%,而矿业和农业已分别降到14%和12%。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社会的制裁,南非在健全自身工业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军火工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着手研制一系列新式武器,使本不完善的军火工业得以系统化、先进化,军费预算逐年增加。1960年南非的军事预算是0.44亿兰特,1978年已增加到18.99亿兰特,在不到二十年里,南非军事预算增加了43倍。1964年,南非成立了两个重要的军工机构,即国家军备局和国家军火公司,前者负责监督国内军工生产的质量和价格,后者主管军火生产。1977年,这两家机构合并成“南非军备公司”(Armcor),统一管理南非所有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采购,成为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垄断组织。1965年,南非政府又成立了“阿特拉斯飞机制造公司”,专门生产军用飞机。同年,南非向西方国家购买了制造重武器的专利权。到20世纪60年代末,南非基本实现了常规武器的自给自足,并开始向邻国输出武器。南非在20世纪70年代还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技术发展核工业,秘密研制核武器。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南非的机器制造业已能提供国内工业设备需求量的80%。此时,南非已是整个南半球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以上,建立起发达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发展出完善的基础工业、发达的商品化农业和第三产业,其发展水平居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南非经济出现近二十年的增长乏力甚至衰退。1975年南非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9%,而上一个年度为8.3%。尤其是在1982-1993年的12年间,南非国内生产总值有6年是负增长,制造业、建筑业、对外贸易、农业和服务业等经济部门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增长下滑。以制造业为例,1975-1980年,南非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是4.1%,1980-1990年则为负增长,这是南非工业化以来从未发生过的现象。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南非经济出现持续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二元经济制度,即白人绝对控制的现代经济和保留地的黑人落后的农牧业经济,以及为维护这种二元经济而长期实施的种族隔离政策。在经济起飞阶段,南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矿业生产,而矿业生产则依赖于廉价的黑人劳动力,当时的二元经济制度和维护这种二元经济制度的种族隔离政策则保证了黑人廉价劳动力的供应。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即制造业上升为南非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时,二元经济及种族主义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便上升到主要位置。首先,它造成了占南非人口大多数的黑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购买力低下,严重制约了南非国内市场的扩大,也制约了其工业规模的扩大,与政府推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格格不入。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起,南非当局采取了一些发展黑人保留地经济的政策,其现代工业和农业也开始起步,但到20世纪80年代初,各个黑人保留地仍然十分落后。20世纪80年代初,67%黑人的收入处于政府提出的“最低贫困线”之下。其次,种族隔离制使南非得不到足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限制了经济规模的扩大。在种族隔离政策下,黑人很难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而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而且,农业和采矿业也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它们也由原来的只需要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转化为需要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这些人员的需要基本上可以在白人社会范围内得到满足。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在南非经济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出现了严重短缺。职业保留制度、黑人流动劳工制度和教育制度中的种族限制措施,限制了黑人受教育和成为技术、管理人员的机会。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南非有组织的技术培训仍只局限于对白人和一些有色人、亚洲人。根据1953年颁布的《班图教育法》,南非实行了针对不同种族的不同教育体制,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上都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在白人与黑人之间表现得尤其明显。以1978-1979年度为例,南非政府为每个白人孩子支付的教育经费平均约940美元,为每个有色人孩子约支付290美元,而黑人孩子只有90美元。这种不合理的种族歧视教育制度,制约了广大黑人教育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南非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这是南非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过渡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种族隔离制度已严重制约了南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再次,种族隔离制度导致的越来越严重的种族矛盾使南非社会和政治动荡不安,无法给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20世纪60年代初,黑人民族解放运动因非洲人国民大会(以下简称“非国大”)和泛非主义者大会遭到残酷镇压而陷入低潮,到20世纪70年代中叶又以更大的规模再次兴起。黑人反抗斗争既有全国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也有局部的武装斗争,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支持。1976年索韦托的示威游行和1977年为抗议杀害黑人领袖比科而展开的全国性罢工和游行,都有几十万人参加,使1977年南非国民生产总值较前一年只增长了0.49%,制造业产值则下降了4.5%。从1977年年底到1981年年中的4年半里,南非共发生六十多起由非国大领导的武装破坏活动,从1981年下半年起,平均每隔53.2小时就发生一起破坏事件。社会动荡不安直接导致了投资环境的恶化,资金纷纷外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约有300家外国公司撤出了南非,其中近1/4是美国公司。

  越来越严厉的国际制裁是导致南非经济衰退的主要外部原因。国际社会最早发起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制裁的是印度。早在1946年,印度自治政府就宣布断绝与南非的外交和贸易往来。1948年南非国民党政府实施更加严格的种族歧视政策后,其种族歧视问题几乎成了每届联大的必备议题。1960年4月,针对南非白人政府在3月21日制造的沙佩维尔惨案,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通过了关于南非问题的第134号决议,要求南非政府取消种族隔离政策。1963年8月,根据32个非洲成员国递交的提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对南非武器禁售的第181号决议,强烈反对南非加强种族隔离政策的行为,这是联合国首次通过的一份针对南非的实质性制裁决议。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对南非实行石油禁运。1985年9月,美国总统里根以签署行政命令的方式,宣布禁止向南非输出计算机、提供新的贷款、输出核技术和从南非购入黄金。1986年和1987年,欧共体、日本、北欧、英联邦等先后宣布对南非扩大制裁,其中欧共体决定禁止从南非进口黄金、钢铁、铀、煤、纺织品、农产品,禁止向南非投资和出口石油。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全面反对种族隔离法》,禁止向南非进行新投资和提供贷款,禁止从南非进口钢、铁、煤、铀、黄金、纺织品、农产品等,中断同南非的直接空中联系。

  南非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为此需要输出农矿产品和进口机器设备。到1988年年中,南非由于贸易制裁而损失的出口外汇收入达50亿美元。国际制裁效果最显著的作用是使南非减少了外国投资和贷款,使许多外国公司撤出南非,以致出现资金大量外流。到1985年,外国在南非直接和间接的投资总额约400亿美元,主要是英国、美国、西德和法国的投资。由于实行制裁,整个20世纪80年代,南非没有获得新的重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国际制裁的影响下,南非外汇来源的三个主要途径——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贷款和出口收入在不断减少,它的外债却连续增加。短期债务从1980年的60亿美元,增加到1984年的130亿美元,1986年又上升到240亿美元。到20世纪80年代末,南非用于偿还外债和支付进口的费用已超过110亿美元。金融危机对步履维艰的南非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另外,国际市场上农矿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直接影响了南非的经济发展,其中1973年后石油大幅度涨价对其影响最大。南非是一个不产石油的国家,它虽然发展了从煤炭中提炼石油的技术,但大部分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石油价格暴涨使南非每年要增加一大笔额外的开支。与石油价格暴涨相反,因西方国家经济衰退而引起的世界市场原材料价格疲软,造成南非盛产的农产品和黄金等矿产品价格的下跌。以黄金为例,1980年初国际金价为每盎司850美元,之后价格不断走低,到1985年降至每盎司317美元。煤炭、铁矿石以及向周边国家出口的大宗粮食作物玉米等农作物同期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也处于下跌趋势。

  面对经济发展受挫、不断加码的国内的种族矛盾和国际制裁,1989年德克勒克就任总统后开始了南非政治变革和种族和解进程,南非政治民主化的序幕被拉开。1990年2月,德克勒克政府取消了对非国大、泛非大和南非共产党等组织的禁令;释放由于参加这些组织而被关押的人,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由此结束了长达27年的被监禁生活。在南非已实行多年的《土著人土地法》(1931、1936年颁布)、《人口登记法》(1950年颁布)和《集团居住法》(1966年颁布)等80多项种族主义法令在1991年被先后废除。1993年底,《南非共和国宪法法案》获得通过。宪法规定:所有南非人拥有统一的国籍,各种族平等;全国划分为9个省,各省具有一定的制宪和行政权力;国家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政府由总统、至少两名副总统和最多27名部长组成;军队的权力完全归中央,并建立国家和省两级警察部队。

  1994年4月,南非举行了本国历史上首次多种族民主大选,非国大获胜,组成了以曼德拉为首的多种族政府。一个倡导种族平等、民主和统一的新南非诞生了。新南非迄今先后经历了曼德拉、姆贝基、莫兰特蒂、祖马和拉马福萨5任黑人总统,在现代化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建立了一个种族平等的包容性国家,完成现代民族的建构。1910年,尽管四个白人殖民地组成了南非联邦,但众多的黑人部落仍夹杂其间。在种族隔离制度时期,又人为地将一些分散的黑人部落划分为10个“黑人家园”。1993年的南非临时宪法,才将包括“黑人家园”在内的全部领土重新划分为9个省;在承认和保护传统酋长的地位和作用基础上,对部落酋长制进行改革,通过1995年的《地方政府过渡法》,中央接管了各省和“黑人家园”过去行使的权力,过去按种族(部落)划分的地方政权被撤销、归并和改造。这是废除英国及白人种族主义政权遗留下来的对黑人保留地实行间接统治的一大胜利,对各种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黑人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南非真正统一中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在社会文化方面,鼓励各种族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上课,工人可以在同一处做工,公务员可以在同一间办公室上班,甚至白人和黑人也可以在同一海滨沙滩、文化场所游玩休闲,各种族文化的发展和交融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94年曼德拉于议会首次发表国情演说时,便明确提出新政府的基本目标是在南非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这成了以后历届政府的基本国策,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约50%用于社会服务。在他向议会提交的《重建和发展计划》中,重点调整种族隔离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把满足人民基本需求作为重建和发展的起点,把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作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通过民主化和国家建设来解决社会分裂状态;进行土改,把约30%的农田重新分配给黑人。

  其次是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南非成立后,国际社会结束了对其制裁,为南非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国际环境,外资重新流入,南非也重返国际贸易领域,对外贸易逐年增长。在产业政策调整方面,除对原有的采矿业进行技术改造外,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以提高黑人的就业率,同时,大力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在利好的国内外环境下,南非经济扭转了多年的负增长,实现了恢复性的发展。1994年,从大选当年一季度的负增长,实现了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2.5%。到2000年时,南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20美元。这种恢复性的增长,为南非进入21世纪的平稳发展和现代化的继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11年,南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

  再次是助力发展黑人经济。为了改变“落后的黑人经济”,解决黑人经济地位过低和在企业中股权过少的问题,新南非政府通过颁布《就业平等行动》《技能开发法》《基础广泛的增强黑人经济法》等,对黑人企业优先采购和发放商业许可证与配额,推行国有企业重组与私有化和建立公私合作关系,推动实施“黑人经济振兴”。通过这些措施,大幅度提高了黑人在上市公司中所持有的股权,在管理和技术岗位的就业比例逐步上升,改变了黑人的就业结构,从而出现了一批快速致富的黑人权贵精英。黑人中产阶级人数从2004年的170万上升到2013年的400多万(年收入在5万兰特左右),他们整体购买力水平超过300万白人中产阶级。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比,不难发现南非的现代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从发展类型来说,它不属于以英国为代表的内源型现代化,而是一种在矿产资源促动下的外源型现代化。南非现代化在启动初期,内部并未产生现代生产力或社会变革的动力,市场发育也不成熟,而是在“矿业革命”的驱动下,借助外来资本和西方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通过开采和出口钻石、黄金等矿产资源,在获得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和技术力量之后,逐步走向工业化和全面的现代化。国家作为一种超经济的组织力量,在其现代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控制与调节作用。这种矿产资源促动下的外源型现代化国家主要发生于20世纪下半叶的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下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那些大规模开采石油,发展石化工业,再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各个产油国,开采和出口铜矿资源来带动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智利、赞比亚等国。但南非在启动的时间上比较早,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同属于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下的一员;在文化上,基督教文化与非洲传统的部落文化并存,最终建立了一种包容性的文化形态。

  二是现代化发展曲折,阶段性明显。如果从19世纪70年代算起,南非现代化前后延续了一百多年,包含了世界第二次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这在当今世界各国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其间,南非经历了白人殖民者或种族主义政权主导下的经济现代化和1994年后非国大主导下的全面现代化两个时期。其中经济现代化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1910年,为发展钻石和黄金开采为主的矿业经济阶段;1910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是以重点发展制造业、满足内需为主的进口替代工业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以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炼油、采矿设备、机械制造和军火工业等工业部门,兼顾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等高科技工业的重化工业阶段。

  三是政治现代化滞后于经济现代化,政局不稳成为困扰南非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在1994年以前,南非政治现代化只存在于白人群体中。根据1910年的《南非法》和1961年的《南非共和国宪法》,基本确立了白人社会中的民主政治,通过选举赋予政府合法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相互制约,但广大黑人被剥夺了公民权。白人统治集团长期实施的种族隔离政策是与现代化中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要素背道而驰的,意图通过剥夺占人口大多数的黑人的政治和经济权利,维系白人资本家的低成本和局部安全。直到德克勒克上台后,才翻开了南非政治现代化的新的一页。1996年通过的《南非共和国宪法》,正式结束了种族歧视和排斥,开始建设统一、多元和民主的新南非。

  但是,南非长期实施的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产生的种族矛盾、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问题等,不是短期能消除的,依然是制约南非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南非高犯罪率问题在白人统治后期已非常严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普敦、约翰内斯堡和彼得马里茨堡至少有超过1/4的黑人死亡原因是非自然的,其中超过一半是他杀。新南非成立后,曼德拉政府随即废除了死刑法律和允许居民合法持有枪支,在人权问题上的过度保护,更加不利于震慑和控制持枪抢劫、杀人等暴力犯罪活动。此外,对周边国家宽松的移民政策,导致非法移民急剧增加,也加剧了种族矛盾,不时发生排外事件。仅在2015年4月发生的排外骚乱中,就有数十人死伤。此后,南非就业和劳工部开始限制雇主从其他国家雇用人员的数量,特别是不需要复杂技能的部门。2007年,非国大曾提出建设“发展型国家”的理念,试图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妥善解决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但因为经济发展不如预期,加上非国大内部派系斗争加剧,使该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减少了外来投资,也成为南非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一大障碍。

  总之,南非现代化道路具有不可复制性,既漫长、曲折,也因为长期的白人种族主义统治产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增加了复杂性。美国学者拉尔夫?A. 奥斯丁在研究南非的工业化道路后,对其进行的最后总结是:“南非的经济既不类似于欧洲,也不是美洲式的,继而也就既没有吸取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也不是其他地区发展的模板。”南非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更是如此。

  (注释略)

(作者:沐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