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 赵博文:“新不列颠史”:波考克对英帝国史的反思

      [摘要]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于帝国史尤其是英帝国史的研究成果丰硕。波考克的“新不列颠史”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溯了英帝国的发展历程。“新不列颠史”是一部以“新不列颠人”为身份纽带,以盎格鲁-爱尔兰人的全球扩张为进程的历史。但是,“新不列颠史”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刻意地去欧洲化研究范式...[查看详细]

  • 刘磊:美国对1974年印度核试验的反应与核供应国集团的创建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尼克松政府更多聚焦于美苏缓和以及对美、苏、中三边关系的调整,并未把核不扩散置于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没能对拒绝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印度的核动态保持足够重视,对日益活跃的印度核活动做出了草率的判断,并缺少有效的应对预案。1974年5月印...[查看详细]

  • 赵学功:日内瓦核禁试谈判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立场和政策

    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核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尘埃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发了国际社会和美国民众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和美国国内的反核运动不断高涨,强烈要求有核国家停止核试验。迫于国内外的压力,美国政府于1958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开始与苏联就核禁试问题进行谈判。但是,...[查看详细]

  • 高国荣:从生产控制到土壤保护——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农业调整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摘要]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调整政策,与美国农业萧条空前严重、自由放任主义主导下反农业危机政策的失败,以及农业利益集团与农民斗争的大力推动都有密切关系。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调整政策是以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及其相关修订立法为基础展开的。依据这些法律及其所确定的农业调...[查看详细]

  • 陈 伟:原敬内阁的殖民地统治政策述论

          摘 要:原敬在担任台湾事务局委员时,初步提出殖民地统治构想—“内地延长论”,随着日本在“关东州”和朝鲜实施殖民统治,其殖民地统治构想进一步深化,明确为“同化论”。以其殖民地统治构想为思想指导,原敬组阁之后,针对殖民地统治面临的严重危机,对殖民地统治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查看详细]

  • 王倩:近代国家构建视野下的德意志城乡关系

      在传统研究中,中世纪的农村和城市通常被视为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历史力量:一方处于等级制下的停滞状态,另一方则自由而充满活力,所谓“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换言之,只有城市和市民才被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引擎。对城乡之间进行这种截然对立的二元区分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查看详细]

  • 付成双:白人种族主义偏见与北美印第安人形象建构

    摘要:深受种族主义偏见影响的欧洲殖民者根据其对野蛮人的传统认知,将北美土著居民简单地建构成“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两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形象。这两种形象与其说是对北美印第安人及其文化的真实反映,毋宁说是为实现自身目的、从他者的角度对北美印第安人所进行的刻板化定型,所折射...[查看详细]

  • 吴景平:抗战爆发前后的中英金融合作

      汇丰银行,英文名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简称HSBC,直译为香港上海银行,1865年成立于香港,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近代以来,汇丰银行兼具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以及列强为后盾的各种特权,经历或直接参与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查看详细]

  • 周小兰:贸易自由还是贸易保护——法国19世纪40年代末的贸易原则之争

    内容提要: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七月王朝面临挑战,政界充斥着政治斗争,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经济危机和后来的萧条使各行各业遭到重创,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舆论界爆发了针对贸易原则的激烈论战。这场论战并非纯粹针对经济的辩论,而是大革命以来难以弥合的政治裂痕...[查看详细]

  • 吴羚靖:帝国的知识生产:20世纪初全球檀香贸易与檀香植物属名之争

    内容提要:20世纪初全球檀香贸易格局变迁,中国檀香市场低迷,欧美檀香消费文化兴起。这导致当时全球两大檀香产地——印度迈索尔与西澳大利亚相继转向欧美市场。两地檀香业竞争因而渐趋激烈,就连檀香植物属名也成为双方商业论战的话语。檀香属名之争的焦点最初是迈索尔和西澳檀香品质孰优孰劣,后...[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