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
- 张作成: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历史表现论题的阐释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表现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家探讨史学理论发展方向时阐释的论题。海登•怀特从叙事模式角度,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从语言哲学角度同异并存地界定了历史表现的内涵与外延。他们的共识性前提假设是:语言与实在、文本与过去之间是表现关系(以“关于”作连接词),不是指称关系(...[查看详细]
- 张作成: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历史表现论题的阐释
-
- 王晴佳:交叉融合、双向互动:西方史学新趋势之分析
一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界推陈出新,出现了不少新变化,足以证明历史学这一传统学问,正在不断革新和更新。依笔者管见,这些变化或许可以用本文的正题来略加概括。“交叉融合”指的是新兴史学流派层出不穷,但相互之间又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呈现借鉴融合之势;“双向互动”指的是专业史家...[查看详细]
- 王晴佳:交叉融合、双向互动:西方史学新趋势之分析
-
- 张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向
从20世纪20-40年代唯物史观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到1949年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主导地位,再到改革开放后形成以唯物史观为主导的中国史学多元发展的态势,及至当代主流史学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过了从边缘到主流、从封闭到开放、从反思到...[查看详细]
- 张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向
-
- 艾仁贵:谁有权书写创伤历史
摘要:作为一门以犹太民族的空前浩劫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大屠杀研究在当代以色列的兴起与认同构建相伴相生。国家记忆的现实需要促成了大屠杀研究在以色列的兴起,为了铭记和研究这场大浩劫,以色列专门建立亚德•瓦谢姆国家纪念当局。以色列大学虽然介入大屠杀研究的时间较晚,但快速成为中坚力...[查看详细]
- 艾仁贵:谁有权书写创伤历史
-
- 程美宝:国别思维与区域视角
用什么人文地理单位来研究人的活动最为合适?毫无疑问,“区域”和“国别”是其中一对具有人文意义的地理单位。对研究者来说,两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效的分析框架和话语;对“被研究者”或当事人来说,区域或国别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视乎这些单位会给他们什么机遇和掣肘。当某些地方因各种相通或...[查看详细]
- 程美宝:国别思维与区域视角
-
- 刘颖洁:个体记忆史料价值的批判及其局限——以纳粹大屠杀史学家希尔伯格为中心
【提要】在西方史学界关注事件如何被回想与建构的“记忆转向”下,个体记忆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被重新发现。但来自普通人、强调情感与伦理价值的个体记忆,同样带来了如何认识其中的历史真实、如何有效使用史料的问题。面对个体记忆不断增长的重要性,纳粹大屠杀史学家劳尔•希尔伯格对其持谨慎与批评...[查看详细]
- 刘颖洁:个体记忆史料价值的批判及其局限——以纳粹大屠杀史学家希尔伯格为中心
-
- 李腾:“全球中世纪”概念的理论建构及其批判性反思
【提要】随着全球史观念不断深入,“全球中世纪”在21世纪初的欧美中世纪史学界逐渐兴起,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将全球史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传统的中世纪研究时,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沟通和互鉴,以重构5—15世纪的全球流动图景。近年来,这一概念受到广泛关注,被视为打破“欧洲中心论...[查看详细]
- 李腾:“全球中世纪”概念的理论建构及其批判性反思
-
- 张一博:近代德国史学的“南北之分”:以兰克和施洛塞尔的世界史书写为例
提要:自19世纪以来,世界史书写摒弃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方法,开始寻求整合、构建新的宏大叙事。与此同时,史学专业化兴起,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史书写面临新的困境,即如何协调整合历史与史料批判之间的张力,利奥波德•冯•兰克与弗里德利希•施洛塞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查看详细]
- 张一博:近代德国史学的“南北之分”:以兰克和施洛塞尔的世界史书写为例
-
-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历史是时序时间上的持续演进吗?
一 现代史学认为历史是一个内在持续的过程,在线性时间或时序时间维度上展开,又把时间看作一种流动介质,其方向不可逆转,由所有事件组成,结构同质且无差别。这个看法得益于科学进步及其支配地位。在此之前,为了理解过去,人们对线性时间的重要性作过更为严格的限定。希腊历史学家没有充分确...[查看详细]
-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历史是时序时间上的持续演进吗?
-
- 秦小丽:世界考古学前沿理论视野下的陶器研究
本书的编写 陶器是考古学中最普遍的研究对象,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是考古学专业学生基础课程必须掌握的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考古界还是世界考古学研究领域,陶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受到高度重视,也是考古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素材与必须掌握的基本研究方法。站在陶器研究的世界性前沿来审视中国庞大...[查看详细]
- 秦小丽:世界考古学前沿理论视野下的陶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