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 汪诗明:区域国别学语境下大洋洲研究学科建设刍议

    区域国别学语境下的学科建设是一个新课题   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与此同时,其二级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引人关注。与传统学科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被解构为不同学科下的研究领域有很大的不同,交叉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置有其自身的科学逻辑,并且要兼顾多重因素。总...[查看详细]

  • 张乃和:大国的社会性质、历史类型与文明形态

      关于“大国”一词,我国多以major country指代中国的大国地位。这意味着中国有别于西方那样的大国。因为西方大国常以great power自称,该词最初指大航海时代以来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殖民帝国,现在多用来指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主要作用并最具影响力的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查看详细]

  • 钱乘旦:破除西方中心论,构建中国自己的世界史理论体系

      钱乘旦  “相对于中国的中国史学科来说,中国的世界史学科是一个新学科,历史非常短,底子非常薄,可以说中国的世界史,无论是它的写作还是知识的传播,都是舶来品,是从外国引进的,在知识体系方面基本上采用了别人的东西。这样的情况跟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自身的状态是密不可分的,这点我们必...[查看详细]

  • 温珊珊:GIS与数字时代的罗马史研究

      地理环境和空间位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投入使用以来,依托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进入21世纪,GIS技术在罗马史研究中...[查看详细]

  • 杨巨平:世界史研究的本土定位

      高昌故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咽喉门户。资料图片本土起步,由近及远,是中外史学的共同传统  立足本土,关注天下,这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从先秦《禹贡》对荒服之地的差序治理到《穆天子传》中秦穆王的西游,再到《山海经》对所谓“四海之外,绝域之国”的那些奇特...[查看详细]

  • 刘少楠:20世纪美国非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内容提要:美国的非洲研究在20世纪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大发展,也成为美国区域国别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非洲研究在20世纪的发展史既是美国国内种族现实的动态映射,也是冷战期间美国国家战略的产物,同时还是美国非洲研究学者群体不断自我反思革新的历程。虽然美国的非洲研究最早...[查看详细]

  • 陈林博:消失的北极“企鹅”

      提及企鹅,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南极洲上那群腹白背黑、呆萌可爱的小精灵。殊不知,北极也曾有一种“企鹅”。它们曾长期与人类相伴,之后却遭到灭绝。回顾这段发人深省的历史,在生物多样性危机阴云密布的当下,很有现实意义。  在古代北大西洋沿岸各地的历史文献中,均记载过一种“腹...[查看详细]

  • 王心扬:工作竞争与文化差异:美国非裔与亚裔的族裔矛盾(1860-1924)

    内容提要:族裔矛盾是美国史研究领域中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不过,迄今为止,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白人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鲜有探讨少数族裔之间关系的著作,令我们无法看到美国历史上种族关系的完整画面,甚至会误认为美国的种族关系就是“白种对有色人种”的二元对立关系。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查看详细]

  • 潘米奇:大国竞争与种族主义的交织:1922年“小泽孝雄诉美国”案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19-20世纪之交,美国本土主义盛行,外来移民,尤其是亚洲移民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获得美国“公民权”的机会几乎被从移民法律层面完全封堵。1914年秋,日裔移民小泽孝雄希望利用法律规定的模糊性缺口,即日本人也可被视为浅肤色的“白人”而有资格入籍,试图为日裔移民的入籍打开一线...[查看详细]

  • 孙一笑:“科学种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在大西洋知识共同体中的演变

    内容提要:“科学种族主义”源于大西洋知识共同体对人类起源与人种演变问题的研究。他们根据自然史的物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人种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划分人类族群。这种理论伴随着“种族”概念的建构,反映了欧洲大国推行殖民统治的政治需求。18世纪启蒙时代的欧洲学术界对人类族群分类问题的思考...[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