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 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内容提要:18世纪,为提升国家实力,许多欧洲大国开始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并逐渐形成全球植物流动网络。美国建国初期,在科学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下,托马斯•杰斐逊力图通过掌握前沿的植物学知识,建立实验性的园圃,积极参与欧洲国家构筑的全球植物流动网络,实现对外来高价值...[查看详细]

  • 滕海键:环境史视野下美国南部烟草与棉花种植的兴衰演变及其原因

    内容提要: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烟草种植在美国弗吉尼亚和南卡罗莱纳初步兴起和早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烟草种植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加之烟草市场波动及其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18世纪末在美国南部兴起了农业改良运动。工业革命的发生对棉花产生了巨大需求,推动了美国南部棉花种植的兴起和繁...[查看详细]

  • 李腾:哈斯金斯之后西方学界对“12世纪文艺复兴”的研究

    内容提要:自美国学者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的《12世纪文艺复兴》一书出版以来,对“12世纪文艺复兴”概念、内涵及研究方法的讨论至今仍是西方中世纪史学界的研究热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讨论基本上围绕着哈斯金斯模式展开。哈斯金斯之后,西方学界对“12世纪文艺复兴”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查看详细]

  • 陈怀宇:动物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动物史已经在国际学界引起了持续的关注。在2022年8月下旬波兰波兹南市举行的第23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开幕式安排的主题发言第一场便是“动物史和人类史的交互演进”,强调“动物的主体性”“人类记录中的动物”“动物的展现”“野生和家养动物的管理”四方面的研究。这充分说明了动物史研究的...[查看详细]

  • 刘招静:多学科视域下的欧洲中世纪经济伦理研究

    内容提要:欧洲中世纪经济伦理研究以经济学、史学和法学解释最为突出。经济学解释重在阐明其中的一系列经济观念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其贡献不可替代。史学解释重在讨论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各经济现象的合法性、犹太人的“放贷者”形象建构、经济伦理的基层实施、其与贫穷/慈善/医院的关系等,发经...[查看详细]

  • 吕桂霞: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及未来前景

      【摘要】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渊源流长,双方“一带一路”合作具有坚实基础。与亚洲及欧洲国家相比,“一带一路”建设在太平洋岛国虽然启动的时间相对较晚、三个次区域的推进进度不一,但总体发展势头迅猛,“五通”建设特别是设施联通和民心相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双方对话机制、合作中心等不断...[查看详细]

  • 尹蒙蒙:沙巴主权争端与美国的应对政策(1961-1969)

    内容提要:1962年6月22日,菲律宾政府对沙巴地区提出主权索求,开启了菲英(马)领土争端的漫长历程。菲律宾政府一方面要求与英(马)政府进行对话,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欲拉拢其进行干预。面对英菲两个盟友之间的领土争端,肯尼迪政府采取了不干涉的立场,并以和平调停者的身份进行调解。约翰...[查看详细]

  • 李朋、罗一焜:1941年纳粹德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但是纳粹德国根据自身现实利益,在1941年三次调整对日政策:从利用日本在太平洋向美国施加战略压力以阻碍美国参战,转为要求日本攻击英国远东殖民地以转移美国注意,再到要求日本进攻苏联以迅速结束东线战事,后又改为鼓动日本对美...[查看详细]

  • 王磊、申向洋:冲突与妥协:传统文化与英属印度牛痘疫苗的推广

    内容提要: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在英属印度推广牛痘疫苗,本以为是一场进步运动,不想这却与本土社会文化之间形成了旷日持久的冲突与妥协。随着牛痘疫苗的引入,印度民众的态度呈现出多样性,既有因文化差异和现实问题而导致的抵制,也有本土精英的改良建议和强制主张,以及在天花肆虐的特殊时刻印度...[查看详细]

  • 张蒙:构建殖民医学:日本汉药研究在近代中国的展开

    内容提要:20世纪上半期,日本的药学家依托殖民扩张,在“汉药研究”名目下对中国大陆药物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最初,“满铁中央试验所”为掠夺中国东北资源而研究当地的药用植物。之后,“满洲医科大学”将汉药研究制度化,建立了“中国医学研究室”。20世纪30年代,日本药物学家借助上海自然科学...[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