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
- 郭逸豪:罗马人的海洋与法律
船员正在牵引一头非洲象登上罗马船只,这幅马赛克发现于意大利古城维爱伊,现藏德国卡尔斯鲁厄巴登州立博物馆。 1995年,古罗马城市阿玛埃达拉(今属突尼斯海德拉)发现了一幅“岛屿马赛克”。这幅马赛克制作于公元3—4世纪,表现了地中海世界的岛屿和城市。其中有著名的希腊罗德岛,并配...[查看详细]
- 郭逸豪:罗马人的海洋与法律
-
- 郭丹彤:从书吏到工匠:古代埃及的职业培训教育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3月29日第14版) 古代埃及语并没有一个与当今“教育”内涵完全对应的词语,目前学者们通常用sb3yt来指代“教育”,不过从中埃及语到新埃及语,这一术语最为准确的词义却是“教谕”。所谓“教谕”,是表达玛阿特观念的箴言和教导文总称,而玛阿特观念的基本内涵是“秩...[查看详细]
- 郭丹彤:从书吏到工匠:古代埃及的职业培训教育
-
- 姬庆红:“父亲即教师”:古罗马教育的特色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3月29日第14版) 公元2世纪中期罗马贵族男孩M•科涅利乌斯•斯塔提乌斯的石棺, 展现了其从出生、被父亲拥抱、做游戏到接受父亲教育的画面。资料图片 无论是培养罗马男孩成为农夫-士兵的共和时期,还是以培养演说家为最高教育目标的帝国时期,“父亲即教师...[查看详细]
-
- 晏绍祥: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教育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3月29日第14版) 本期主持:晏绍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教育及特征 主持人语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人才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及各自实际,设计了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家...[查看详细]
- 晏绍祥: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教育
-
- 李舒扬:弥赛亚主义与中世纪犹太流散政治
(来源:《世界历史》2020年第6期) 内容提要:犹太弥赛亚主义本质上是犹太历史观在宗教维度的表达。公元132-135年的巴尔•科赫巴大起义过后,宗教文献中的弥赛亚主义做出转型,淡化民族政治与英雄主义元素,劝导信徒沉湎于宗教道德修行,耐心等待救赎。转型促使弥赛亚主义适应流散生活,并成为...[查看详细]
- 李舒扬:弥赛亚主义与中世纪犹太流散政治
-
- 王向鹏、王 琳:从冲突到妥协:东方战争时期法兰克人对伊斯兰世界的交往策略
(来源:《世界历史》2020年第5期) 内容摘要:1096-1124年,从第一次十字军战争爆发到占领推罗,法兰克人在东方以战争建立起所谓拉丁东方的一系列封建政权。战争范畴下的交往突出了矛盾对立的逆向性,奠定了整体交往的基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交往的上限。然而,战争冲突并...[查看详细]
- 王向鹏、王 琳:从冲突到妥协:东方战争时期法兰克人对伊斯兰世界的交往策略
-
- 许明杰:中世纪晚期英格兰议会政治中的大宪章与王权
(来源:《世界历史》2020年第5期) 内容摘要:13世纪末至15世纪初,议会曾反复确认大宪章达49次,这是英格兰政治史上极为突出的现象,但现有研究对于该现象发生根源的认识尚不充分。事实上,这类活动的频繁开展离不开君主的支持,而君主此举并非随意为之,乃是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迫切需要。随...[查看详细]
- 许明杰:中世纪晚期英格兰议会政治中的大宪章与王权
-
- 孙思萌:拜占庭帝国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对外战争观念
(来源:《世界历史》2020年第5期)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国际学界在拜占庭帝国对外战争的定性问题上存在争议,主要分歧在于对拜占庭是否存在神圣战争观念的看法不同。与中古阿拉伯帝国扩张和十字军东征时期宣传话语中的神圣战争观念相比,拜占庭历史文献中所体现的战争观念的核心主张在一定程...[查看详细]
- 孙思萌:拜占庭帝国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对外战争观念
-
- 邢颖:神话和节日构建雅典历史记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7日) 宗教节日是雅典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邦宗教”研究范式兴起以来,将宗教纳入城邦框架内进行考察,已成为希腊宗教研究的重要趋势。节日作为希腊宗教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受到这一研究理路的影响,城邦在节日运作中扮演的角色、...[查看详细]
- 邢颖:神话和节日构建雅典历史记忆
-
- 徐松岩:修昔底德选用史料方法刍议
(来源:《史学集刊》2021年第1期) 摘 要:修昔底德的史著以叙述伯罗奔尼撒战争为主要内容,涉及希腊世界主要城邦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海陆交通等方面丰富多样的史料。修昔底德按照自己处理史料的原则,对于战前史和战争史本身的史料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战前史料的选择和...[查看详细]
- 徐松岩:修昔底德选用史料方法刍议